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暗示教学法与其它方法的不同之处是重视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研究, 而“愉快而不紧张”的精神状态则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可暗示性和可塑性达到最佳状态,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如初三化学“溶解度”一节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等重点问题,用暗示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分析,可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为给学生制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气氛,可避开“溶解度” 的概念和定义的直接输入,用一组问题与同学们通过对答进行暗示:
问:同学们,我们知道,人吃食物是补充长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摄取人体必须的各种元素,男同学每顿可吃几克饭?
答:一般情况下可吃 200 克。
问:现在要求你们每顿吃 300 克行吗? 答:吃不下,强行吃下对身体没好处。问:若每顿只吃 100 克行吗?
答:不行,100 克吃不饱,肚子还饿。
问:冬天和夏天比较什么时候吃得较多,为什么?
答:冬天吃得较多,因冬天较冷,消耗人体热量多,需要较多的食物补充更多的热量,故冬天吃得多些。
这一问一答,不仅解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作了必要的暗示铺垫,接着, 取出一只烧杯,装上 100 毫升水,在其中加入蔗糖并不断搅动,待极少的蔗糖不能继续溶解时,暗示同学们,作为溶剂的水是否“吃”得太饱了?若加入的蔗糖恰好被杯内的水完全溶解,此时的蔗糖溶液可称为⋯⋯?同学们快速的回答“饱溶液”!若溶剂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称为⋯⋯?同学们有的答“饿溶液”,有的答“不饱溶液”,又将存在少量蔗糖(未溶解完)的溶液加热,并又加入少量蔗糖,让同学们观察到溶解继续进行,这时,
给同学们及时纠正对溶解现象,饱和与不饱和的描述后,再提出溶解度的定义,同学们均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中认识、理解和记住了这些重、难点知识,并能加以正确的复述和反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掘了学生的思维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