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议

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人各有异,学生通过阅读,各人对课本内容的领会与理解可能有不同,同一问题,彼此从不同的侧面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应该给他们有个议论的机会,来个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相互琢磨,相互交流,明辨是非,取长补短,求得正确的结论。这不仅使知识更能消化,巩固,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和解“惑”。问题的提出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生阅读课文后,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要当场把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和组织,把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出来。

第二是教师针对教学任务应事先设计一些“指南型”、“路标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思维。

例如,在讲授“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内容时,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阅读课文,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用小黑板写出):

①制取氢气的方法是( ),

②化学方程式为( ),

③常用仪器装置是( ),

④采用收集方法是( ),

⑤装置使用条件是( )等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倾听, 时而插言,时而点拨,时而鼓励,双方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正确结论,在这“茶馆式”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需要说明的就是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是教材要求的,或者就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还不能解决的,那我们要及时向学生交代,避免浪费时间空议。对于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或基础知识,有时好象表面上不难理解,学生也不一定会提出问题,但学生具体运用时会出问题,那么在备课时要加以充分估计,并要对此编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学生对摩尔数,摩尔浓度,溶液体积三者关系往往在具体应用时顾此失彼,造成不应有的错误,提出了如下自编习题,让学生议论:“如果从1000m13M 的 H2SO4 溶液中取出一半,那么,过一半的 H2SO4 溶液,它的摩尔浓度是多少”?启发学生通过摩尔数的变化,体积的变化得出摩尔浓度的结论, 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