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的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主要作用一是质疑、解惑,传授知识和技巧,二是控制课堂,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把练引入课内,这就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精选、精简讲授内容,提高讲授效率。“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可止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王守仁《传习录》)。这里所强调的也就是课堂教学要力求精熟,内容要精简,不能贪多求全,对学生能够自学掌握的知识坚决少讲甚至不讲,从而减少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学有余力,无厌苦之患,有自得之美,我们认为精讲的内容有下列几点:

  1. 注重双基讲重点;

  2. 突破难点讲关键;

  3. 易混内容讲对比;

  4. 同类教材讲典型;

  5. 新旧知识讲联系;

  6. 一般规律讲特殊;

  7. 培养能力讲思路。

确定精讲的内容之后,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进行精讲,乃教师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我们常用的方法是: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讲的内容必定先质疑,使学生在认识上、思维上既“愤”又“悱”,而后启而发之,一点到位,激“愤”致“悱”的方法可以是设问法、练习法、实验法或模型演示法。

  2. 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从更高的层次去启发讲解,给学生新的感受。

  3. 化深为浅,由浅入深。所谓深,新是思维的容量大、程序多、曲折、复杂。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或解决问题,采取依次给阶梯,逐渐降层次的方法, 直到学生自己理解和解答为止。

例如:Fe3O3 可由 FeSO4 分解而制得。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此题虽有超纲之嫌,但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对这一问题如何化深为浅,由浅入深呢?

第一步:

FeSO4→Fe2O3 涉及 Fe2+→Fe3+,FeSO4 被氧化第二步:

FeSO4 为唯一反应物,必有 S+6 被还原,S+6→S+4 或 S0 或 S-2

第三步:

若S-6→S+4 按电子得失相等,反应的 Fe2+和S+6 物质的量比 2∶1,而FeSO4中 Fe2+和 S 物质的量比为 1∶1 故 2FeSO4 中只能是 1 摩尔 S 氧化 2Fe2+,剩余1 摩尔 S 化合价保持不变,分解后应为 SO3,故有:FeSO4= Fe2O3+SO2↑+SO3

第四步:

若为 S-2 或 S0,由第三步知,产生 SO3 必氧化 S0 或 S-2 为 SO2,殊途同归。FeSO4=Fe2SO2↑+SO3↑

让学生拾级而下,学生思维便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问题迎刃而解。

  1. 化繁为简,由简入繁。对于重点知识,综合学科内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内容,学生因繁而难,无法理解、把握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教师就应该把其中的精髓剥离出来,集中讲解,集中思维,单向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进行引导,例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教学,由于步骤多,述叙多,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多,教师可先提纲挈领地给出写书步骤:告—拆—抵—查,然后先攻如何拆,再攻如何查,学生学习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有拨散云雾见蓝天的感受。

  2. 化虚为实,由实入虚。虚指抽象,实指具体。化学教学中,抽象问题无处不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一般要从具体的事物出发,通过展示模型,演示实验,将抽象的“虚”转化为具体的“物”或“实”,使学生眼前见实,脑中有形。

例如:甲烷,同分异构体等有机物结构的教学,通过球棍模型与学生一起,拆、合、取代、翻转、旋转,使有机物“虚”的结构化为“实”的模型, 不仅省去许多口舌,甚至不少学生弄出构象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来, 大大地丰富了学生有机物结构知识。

  1. 化此为彼,由彼及此。在讲授重点、难点知识,解决学生疑难时, 不是正面直述,和盘托出,而是借他山之石从侧面或反面旁敲侧击、迂回包抄、渐近切入,使学生通过联想类比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在学生顿悟中启迪思维,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水分子和二硫化碳分子中 O—H 键和 C=S 键的极性。用(+)(-)(×)(÷)O—H 和 C=S 将键的极性表示出来后,设问水分子和二硫化碳分子是否也带有部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两极”呢?通过分子极性的演示实验说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二硫化碳是非极性分子。“为什么同样是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二硫化碳是非极性分子呢?”“由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在什么情况下是极性分子而什么情况下是非极性分子呢?”学生因疑惑而双目圆瞪。紧接着教师再提出:“两个作用于同一点的大小相等的力在什么情况下合力为零?什么情况下合力不为零?”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由彼及此,便心领神会,一点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