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基本结构
启研法的实质是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读、练、做、议、写)去主动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和陶冶品质,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师: |
说明研究 题目与要求 |
|
提出讨论题说明讨论方法 |
|
1.提出练习题2.解疑 |
留自学思考题并说明要求 |
---|---|---|---|---|---|---|
学生: |
|
|
|
|
|
|
在上述课堂结构中,设疑是基础,解疑是关键,留疑起承前启后,温故启新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五段”(1—(5)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系安排的。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去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创见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启研法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基本方法。
设疑在课前
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点和内在联系(书情)精心设计有机联系的问题组;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动手能力(学情)安排好设疑的层次与坡度,太简太繁都不利于启发思维,根据学校的设备情况与所在地的环境情况
(校情)安排好启和研的具体方法,要尽可能利用实验手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
解疑在课堂
根据设疑的步骤,善于引导学生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过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按照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程序和辩证唯物主义的
观点与方法去进行研究活动,在青少年时期就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习惯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作风。教师在“问题小结”时,不仅要总结知识的规律、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要总结学生的研究情况,树立良好的研究风气, 陶冶学生的学习品质,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留疑在课后
留疑的质量如何,不仅关系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而且影响新知识的启迪,直接影响下节课的设疑与解疑、在自学环节中,应指导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疑、解疑和留疑呢?
现以盐类水解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盐类水解知识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个较深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相互联系的问题组,应用实验手段进行逐个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学会应用规律,提高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我们已知酸溶液和碳酸氢钠的 PH 值小于 7,碱溶液的 PH 值大于 7,那么盐溶液的 PH 值是否都等于 7 呢?
学生应用实验方法分别测定氯化氨溶液、氯化钠溶液和醋酸碱溶液等三种正盐溶液的 PH 值,通过观察发现,氯化氨溶液的 PH 值小于 7,醋酸钠溶液的 PH 值大于 7。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读书和分析,从宏观实验现象去分析推断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揭示盐类水解反应的本质,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②酸式盐的溶液是否都显酸性呢?
学生应用实验方法分别测定硫酸氢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等两种酸式盐溶液 PH 值。通过观察发现,前者显酸性,前后者显碱性,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在水溶液中硫酸氢根离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酸性。碳酸氢根离子既电离又水解,由于水解倾向大于电离倾向,所以溶液显碱性。这样在正盐水解知识基础上向酸式盐水解层次又深化了一步,实现了认识上第二次飞跃。
③同摩尔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 PH 值是否相同?
学生应用实验方法分别测定碳酸钠溶液的 PH 值。通过观察发现,碳酸钠溶液的 PH 值大于同摩尔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 PH 值,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多元弱酸根离子的分步水解规律,后步水解比前步水解难些。这样在一元弱酸盐水解知识基础上向多元弱酸盐水解层次又深化了一步,实现了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
通过上述三次认识上的飞跃,就可以总结出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水解的基本规律。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呢?即把理性认识引向实践,可以采用下列问题作为留疑,达到温故启新的目的,为下堂课盐类水解规律的应用,实现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即理解到应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问题:在氯化铵溶液和醋酸钠溶液中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对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各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①加水稀释
②升高温度
③升高溶液的 PH 值
④加入少量固体醋酸铵。
以上是应用启研法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大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