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

  1.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被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三层膜在脑和脊髓互相连续。包在脊髓外的三层膜分别称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见图 3-58);而包在脑外的三层膜分别称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具有保护和支持脑、脊髓的作用。

硬膜的特点是厚而坚韧,可保护脑、脊髓并防止细菌的入侵。有些部位的硬脑膜分成二层,形成含有静脉血的管道;称为硬脑膜静脉窦,收集脑的静脉血。蛛网膜由很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是一层无血管的透明薄膜。蛛网膜在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并伸入硬脑膜静脉窦内,称为蛛网膜颗粒。脑脊液主要经蛛网膜颗粒回到硬脑膜静脉窦内而进入血液循环。

软膜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紧贴脑脊髓的表面,不易分离。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上的血管与脑室管上皮共同突向脑室形成丛,产生脑脊液。

表 3-4 脑神经的分布及功能

名称

性质

核的位置

连接的脑部

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

(Ⅰ)

感觉

大脑半球

端脑

鼻腔上部粘膜,嗅觉

视神经(Ⅱ)

感觉

间脑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Ⅲ)

运动

中脑上丘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

体凸度

滑车神经

(Ⅳ)

运动

中脑下丘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

三叉神经(Ⅴ)

混合

脑桥中部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粘膜、牙龈、角膜等的浅感觉舌前 2/3 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

(Ⅵ)

运动 脑桥中下部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

面神经

(Ⅶ)

混合 脑桥中下部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 2/3 粘膜的味觉;泪腺、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位听神经

(Ⅷ)

感觉 脑桥及延髓

延髓、脑桥

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球囊斑及三个

半规管壶腹嵴的平衡功能

舌咽神经

(Ⅸ)

混合

延髓

延髓

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 1/3 味觉和一般感觉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

(Ⅹ)

混合

延髓

延髓

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肌:横结肠以上的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

分泌

副神经

(Ⅺ)

运动

延髓

延髓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

舌下神经

(Ⅻ)

运动

延髓

延髓

舌肌的运动

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各腔内含有液体,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含有大量透明的脑脊液。在脊髓末端的蛛网膜下腔较为扩大,临床抽取病人的脑脊液或向脑脊液内注入药物时,常在此处作腰椎穿刺。

  1. 脑室 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其中充满脑脊液。脑室包括: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侧脑室可分为中央部、前角、后角和下角四部; 第三脑室位于间脑内;中脑水管位于中脑;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背面和小脑之间。各脑室互相通连。侧脑室以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四脑室有三个孔(正中孔与两旁的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图 3-75)。

  2. 脑脊液 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蛛网膜下腔、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形成脑的水垫起保护作用,以免震动时脑组织与颅骨直接接触。脑脊液相当于脑与脊髓的组织液与淋巴液,有营养脑和脊髓的作用,并运走代谢产物。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脑脊液中的化学物质还能起缓冲作用。

一般认为脑脊液主要自侧脑室和第三、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由侧脑室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向下流入中脑水管和第四脑室,然后经过第四脑室的三个孔流入蛛网膜下腔,再由蛛网膜颗粒汇入硬脑膜静脉窦,最后经颈内静脉返回心脏。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上述脑脊液循环途径受阻时,将引起脑室积水。脑脊液的循环途径见图 3-76。

  1. 脑屏障/脑脊液与脑组织的细胞周围间隙内的化学成分相同但与血浆不同,脑脊液的蛋白质含量极微(20~30mg/100ml),葡萄糖、胆固醇与钾离子浓度较血浆低,镁与氯离子浓度较血浆高。如果将少量台盼蓝(一种半胶质的活性染料)注入静脉内,则见到体内所有的组织包括脉络丛都染上了蓝色,只有脑组织例外,并不着色。但若将少量台盼蓝直接注入脑脊液内, 则脑组织也被染上蓝色。这些事实说明,似乎在毛细血管与脑组织周围间隙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物质交换的屏障,称为“脑屏障”,它能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对另一些物质却不易透过。

近年来应用组织化学、同位素示踪、荧光染料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根据物质通过脑与血管之间界面的弥散速度和物质在脑组织中的含量等,进一步将脑屏障分成三个部分:①血-脑屏障;② 血-脑脊液屏障以及③脑脊液-脑屏障。这三种屏障的相互关系可见图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