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电图的各波及意义

不同导联所记录的心电图,在波形上各有特点,但典型的心电图(一般以标准Ⅱ导联记录的心电图为代表)有 P、Q、R、S、T 五个波组成(图 6-14)。心电图记录纸上有横线和纵线,划出长和宽均为 1mm 的小方格。记录心电图时,首先调节仪器放大倍数,使输入 1mV 电压信号时,描笔在向上产生 10mm 偏移,因此纵向每 1mm 代表 0.1mV。横小格表示时间,如走纸速度为 25mm/s,

则横向每一小格相当 0.04s。因此,可以在记录纸上测量出心电图各波的电位数值和经历时间。P 波反映左右两心房兴奋时去极化产生的电变化,于兴奋由窦房结向心房各处扩布时,其电动势方向不同,互相抵消甚多,因此其波形小而圆钝,并随导联而稍有不同,如 P 波在 aVR 中为倒置的波(向下的负波)在其它导联中,则以直立的波形(即正波)为多。P 波时间一般不超过 0.11s,波幅不超过 0.25mV。P 波振幅增高是心房(尤其是右心房)肥大的表现。P 波时限增长是心房(尤其是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的表现。

QRS 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典型的 QRS 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电位波动。第一个向下的 Q 波,以后是高而尖峭向上的 R 波,最后是一个向下的 S 波。由于心室肌各部去极并非同时发生,心电轴变化的方向和大小也不相同,因此在不同导联中,这三个波不一定都出现。以标准Ⅱ导联的心电图为例,当兴奋开始由房室交界区传至房室束时,先引起室间隔兴奋,兴奋由左向右扩布,出现方向向下的 Q 波。随后兴奋由房室束经浦肯野纤维传至左右心室,引起部分心室肌兴奋而出现向上的 R 波,兴奋再传至心底部心室肌,形成向下的 S 波。当心室肌全部兴奋,则电位差消失, S 波后的线段又回到 0 位线。QRS 波群历时 0.06~0.1s,也即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时间。如测得 QRS 波群各波的振幅超过正常范围,多是心室肥厚的表现。如 QRS 时限延长,则反应心室内传导阻滞。

T 波 代表左右两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一般 T 波与 QRS 波群的主波同一方向,意味着心室后兴奋的部位先复极,而先兴奋的部位则后复极。T 波幅度约为 0.1~0.8mV。在 R 波较高的导联中,T 波不应低于 R 波的 1/10。T 波历时 0.05~0.25s。如 T 波低于 R 波的 1/10。波形平坦,双向或倒置, 常为心肌缺血、炎症、电解质失调或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的表现。

在心电图中,各波之间的时程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PR 间期(或 PQ 间期)是指从 P 波起点到 QRS 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它代表兴奋从心房传至心室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为 0.12~0.20s。PR 间期延长是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传导阻滞的表现。

QT 间期 从 QRS 波起点到 T 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其时程与心率有关系。正常人心率为 75 次/min 时,QT 间期小于 0.4s。QT 期间延长常见于心肌慢性心肌缺血和电解质紊乱。

ST 段 指从 QRS 波群终了到 T 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常时,它与基线平齐,若 ST 段偏离一定范围,则表示心肌具有损伤、缺血、急性心肌梗塞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