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受体学说

递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是指神经元和效应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位于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后受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某些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与递质类似的生理效应,称为受体激动剂(或递质拟似剂); 如果一些药物,其化学结构与递质相似,也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产生递质的效应,而是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构型,从而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这些药物称为受体阻断剂(或递质拮抗剂)。1.胆碱能受体 主要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瞳孔括约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 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 样作用)。阿托品是 M 型受体阻断剂,它仅能和 M 型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 M 样作用。

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菸碱相结合, 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菸碱样受体(N 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菸碱样作用(N 样作用)。N 型受体还可分成两个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 N1 受体,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 受体。筒箭毒能阻断 N1 和 N2 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 N1 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 N2 受体的功能,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 N 样作用。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其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由于阿托品可以阻断其作用,所以属于 M 样作用,受体属于 M 型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胆碱能受体也有 N 型和 M 型两种,但主要是 M 型受体;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元的 M 型受体,主要表现为放电增多的兴奋效应。

  1. 肾上腺素能受体 多数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其对效应器的作用既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效应不同的机制是由于效应

细胞上的受体不同。目前认为,能与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结合的受体有两类,一类称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另一类称为

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 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产生的心肌效应却是兴奋性的(参阅表 11-3)。有的效应器仅有α受体,有的仅有β受体,有的α和β受体均有。

目前知道,不同的儿茶酚胺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强度并不一样。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而对β受体的作用较弱;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上升,这是由於α受体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收缩而形成的;如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则见到血压下降,这是由于β受体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舒张而形成的;如注射肾上腺素,则血压先升高后下降,这是由于α和β受体均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先收缩后舒张而形成的。如用受体阻断剂进行实验,见到酚妥拉明(α受体阻断剂)可以消除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但不影响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而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剂)可以消除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但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由此看来,确实存在两种肾上腺素能受体,即α受体和β受体。

β受体阻断剂的研究发展很快,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例如心绞痛患者, 应用普萘洛尔可以阻断心肌的β受体,从而降低心肌的代谢和活动,得到治疗的效果。但是,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的作用很广泛,应用普萘洛尔后可引致支气管痉挛,对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有危险性。现已发现,有些β受体阻断剂主要阻断心肌的β受体,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很少,例如普拉洛尔;有些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极小,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等的β受体阻断作用却很强,例如心得乐。由此认为,β受体还可分为两个亚型,即β1 和β2 受体;使心肌兴奋的β受体属β1 型,使支气管平滑肌等舒张的β受体属β2 型。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也有α型和β型两类。

  1. 其他递质的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种类较多,相应的受体也较多;除有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外,还有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γ - 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阿片受体等。这些受体还可进一步分成多种亚型,分别有其受体阻断剂;例如荷包牡丹碱能阻断γ-氨基丁酸 A 受体,纳洛酮能阻断阿片μ受体等。

  2. 突触前受体 以上讨论的受体主要位於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属于突触后受体。现在知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突触前受体也有重要的功能,其作用在于调制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量。例如,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上突触前受体有α和β两种,α受体激活时使递质释放量减少,β受体激活时则使递质释放量增加;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引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时,如果释放量较少,则低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突触前的β受体,使递质释放量增加;如果释放量较多,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则能激活突触前的α受体,使递质释放量下降。

突触前α受体与突触后α受体是不同的,前者为α2 型,后者为α1 型。α受体区分为α1 和α2 两个亚型,是根据不同受体阻断剂的选择性作用来确

定的。酚苄明可选择性阻断α1 体,育亨宾可选择性阻断α2 受体,而酚妥拉明对α1 和α2 受体均有阻断作用。可乐定(氯压定)能激活突触前α2 受体, 使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达到降血压的效果。

突触前膜上也有胆碱能 M 受体,由於其受体阻断剂和突触后 M 受体的受体阻断剂不完全一样,因此将突触前 M 受体定为 M2 型,而突触后 M 受体定为M1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