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肾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 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大,并且肾内血流分布不均。在 70kg 体重的人,
两个肾脏的血流量约为 1300ml/min,这大约相当于安静时心脏每分钟输出量的 1/4~1/5。如果将各种组织 100g 每分钟的血流量加以比较,那么肾脏的血流量是占第一位的。100g 组织每分钟血流量是:肾脏 400ml,肝脏 100ml, 脑 70ml。肾脏的血流量如此之大,也说明了肾脏功能的重要性。
-
肾小球内血压
由于肾动脉直接来自腹主动脉,并且较短,阻力消耗较少,加之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较入球小动脉细,所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就比较高。人肾的毛细血管血压约 7.98~8.65kPa(60~65mmHg),相当于正常平均动脉压的 60%左右。因此称肾小球毛细血管床为高压床。这一高压有利于血浆中的水分和其中的溶解物由肾小球滤入肾小球囊内。
-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
缠绕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来自出球小动脉,其中的血压大为降低(约下降 6.25kPa(47mmHg),仅剩 1.73kPa(13mmHg) 因此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为低压床。加之在肾小球处水分滤出而蛋白质保留,使低压床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这两者有利于将肾小管中的液体回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于在体肾脏、去神经肾脏、离体灌注的肾脏及移植的肾脏上,应用灌流方法将肾动脉中的压力由 2.66kPa(20mmHg)提高到 10.64kPa(80mmHg),肾脏的血流量随着肾动脉压的升高而成比例增加; 当灌流压在 10.64~23.94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不变(图 10-3),这种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机制;目前较多认为这个效应来自肾阻力血管的平滑肌的直接反应(肌源学说),首先是入球小动脉反应。当肾灌流压增加(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张刺激)时,肾内血管的阻力随之增加,这种血管阻力的增加, 是由于入球小动脉管壁中平滑肌的收缩(紧张性增加)所致,即对跨壁压力梯度变化产生肌源性收缩反应,从而使管径相应地缩小。反之,动脉压下降, 入球小动脉管壁平滑肌紧张性减弱,管径相应地扩大,阻力减少。这就使得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进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能基本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