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 单向传布 由于突触小泡仅存在于突触前膜内,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布,而不能逆向传布。因此,反射活动进行时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

  2. 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比较缓慢称为中枢延搁。这主要是因为兴奋越过突触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它包括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以及递质在突触间隙的弥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产生突触后电位等需要的时间。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要的时间约为 0.3~0.5ms。如果在反射活动的途径中,通过的突触数愈多,则中枢延搁的时间就愈长。所以,中枢延搁就是突触延搁。

  3. 总和 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纤维传入的一次冲动所释放的递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的传出效应。这是因为一次冲动往往只能引起突触后膜的阈下兴奋,即产生较小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而不发生扩布性兴奋。如果同时或差不多同时有较多的传入纤维兴奋,则各自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能总和起来,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达到始段部位的阈电位水平,从而诱发始段处暴发扩布性兴奋,产生传出效应。这种局部电位总和起来的现象称为兴奋的总和。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相同;即经过神经中枢的活动,其兴奋的节律会发生改变,即使是通过单突触

的反射活动也是如此。这是由于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不但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还与其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在多突触反射中,情况更复杂,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要经过中间神经元的传递,因此中间神经元的功能状态与联系方式对传出神经元的活动也有影响。

  1. 后放 当作用于感受器的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仍可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放。在反射途径中,中间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是后放的结构基础; 传入冲动经过环状联系的反复兴奋反馈,可使传出冲动的发放延长。

  2.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于在反射弧中,突触部位最易受到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氧、二氧化碳过多、麻醉药、细胞外液 Ca2+浓度等均可改变突触部位的兴奋性及传递能力。同时,突触部位也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