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血量的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血量是经常保持相对恒定的:正常男子平均每公斤体重有 75~80ml;女子比男子稍少,平均每公斤体重约 70ml。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量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在某些肾脏疾病时,排尿量减少, 水、钠潴留,血量增加。又如在急性失血或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血量减少。当循环血量过多或过少时,都会影响心血管的正常功能。调节血量相对稳定的神经体液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压力感受性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血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大量失血时,还可以使颈动脉体、主动脉体的血流量减少,局部出现缺 O2、CO2 分压升高。通过上述两种反射都可以引起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加强,阻力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可适当提高血压; 毛细血管压降低,可促进组织液回流入液,增加血量。②抗利尿素的作用, 通过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以调节尿量,而影响血量(详见泌尿生理章)。
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已如前述,肾血流量减少,此系统活动增强,小动脉收缩,毛细血管血压下降,有利于组织液回流,增加血量。而醛固酮的促进肾小管对 Na+的重吸收,使水的重吸收也增加,由此而增加血量。
机体对血量的调节,虽有以上多种神经体液性调节,但这些调节只能在血量的变动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使血量逐渐恢复正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例如急性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 10%时,则可通过上述神经和体液调节使血量逐渐恢复,不出现明显症状。如果变动的范围大, 各种调节机制不足以使心血管机能得到代偿,则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 20%时,则各种调节机制引起的心血管代偿反应不足以制止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继续下降,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果在短时内失血量达到全身血量的 30%或更多,将发生失血性休克。体内各器官, 包括脑和心脏,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即时治疗, 则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