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歼灭敌人主力于长江以北

粟裕关于南线作战要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思想,是有一个产生和发展过程的。

1948 年 1 月 22 日,他向中央军委建议三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 就是想把敌人主力尽可能多地歼灭在长江以北。4 月,他提出的三个纵队暂不过江,依托老解放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更明确提到在长江以北打大歼灭战,消灭敌人主力,比在江南更为有利。济南战役前夕,他提出了打下济南, “就会使徐州完全置于我们包围之中,就会造成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的更多有利条件。”(60)他的着眼点,仍然是在江北打大歼灭战,大量消灭敌人, 而不是去江南。淮海战役发起后,粟裕又根据全国和当面战场的形势,两次提出了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的陆上退路,争取在长江以北同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战役,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建议。第一次是淮海战役发起的第二天,即 11 月 7 日上午,他在给中央军委、中原野战军、华东局、中原局和山东兵团的电报中说:“如中原军歼灭刘汝明部作战已经完成,则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现在即请告豫皖苏对该段破击,淮南已告江淮破击) 截断徐敌退路,使李、邱兵团不能南撤。我运东部队解决黄兵团后,即以一部加入运西,歼灭李兵团,主力则协同中原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尔后, 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可能收缩蚌埠), 或者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战。”(61)军委于 8 日 7 时复电:“估计及部署均很好⋯⋯”(62)11 月 8 日辰时,即淮海战役发起后的第三天上午,粟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再次向中央军委、中原野战军和华东局、中原局提出将徐州集团就地歼灭的报告:“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至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63)。为此他建议,老解放区“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

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 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64)军委在接到粟裕的报告后,于 9 日复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1. 10

    日又电中原野战军,“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66)粟裕的上述建议,符合淮海战役发展的客观实际,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重视和采纳,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决战。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中央军委、总前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完满地实现了就地歼敌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