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革命战争时期总结人民武装建设经验;在和平建设时期提 出民兵工作的正确方针,对丰富和发展人民武装建设理论作出了贡献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荣桓任军委总政治部武装动员部部长时,就对如何发展少先队(民兵)、组织巩固赤卫队(地方武装)和扩大红军,在

《红军报》上发表过文章,当时的少先队,是吸收十几岁的青少年参加的一种不脱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模范少先队是一种半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类似后来的基干民兵。罗荣桓认为,要扩大红军,首先要搞好模范少先队的工作。因为从老百姓到革命军人,要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他们往往有家乡观念,不太乐意参加红军。这时,可以把他们组织到模范少先队和赤卫军中去。平时进行军政学习和野营训练,战时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主力红军要有意识地关心帮助他们,打胜仗时可以让他们参加追击、打扫战场,鼓舞他们的战斗情绪,使他们逐步适应战斗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再整排或整连、整营地吸收他们参加红军。1933 年 8 月 2 日,罗荣桓在《红星报》上发表的《瑞京兴国第一批野营的检查》一文,表达了上述思想。

1934 年 3 月 25 日,罗荣桓又在《红星报》发表了《赤少队突击运动的初步检查》一文、指出要完成扩大人民武装的突击扩红运动,最根本的是做好艰苦深入的宣传鼓动工作,克服强迫命令、抄写名册与会议举手通过等形式主义做法。

在杭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反对单靠主力打天下,不要人民武装,或使人民武装建设流于形式的倾向。继续运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设人民武装的经验,并有许多新的发展。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成功地实行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他要求主力部队保持一定员额,集中整训,在分散性游击战争中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并抽出部分兵力加强地方武装; 要求地方武装成为坚持地方性游击战的骨干,并且分批升级补充主力;要求民兵建设与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密切结合,使民兵成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的广大基础,并且成为扩大主力和地方武装的主要兵源。

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根据东北战场的新形势,强调建立强大的后备力量对保证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从 1947 年 7 月起,他亲自主持组建二线兵团, 其方法是,动员大批翻身农民、工人入伍,抽调野战军或地方武装的干部和

老战土作骨干,不经过逐步升级的阶段,直接编成独立团,实施短期训练后, 补充主力部队。这是适应新的客观形势,简捷迅速地扩大主力部队的有效方法。到 1948 年,二线兵团共组建了一百多个团补充前方主力部队,为取得东北战场的胜利和组建百万大军入关作战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荣桓从 1959 年起任中央军委民兵工作组组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领导全国民兵工作。他对民兵在新形势下的意义、作用和工作方针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民兵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现代化战争,敌人不是先登陆,而是按电纽发导弹,首先从纵深开始,使你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工矿区、交通枢纽瘫痪。因此,我们对付这种战争,必须实行全民防御,建立全民防御网。而全民防御,光靠几百万人是不成的。⋯⋯民兵是贯彻全民防御的最好组织形式。”(39)“民兵发展起来了,我们的陆军可以大减,大搞技术兵训练,大量削减军费,搞尖端科学, 搞工业建设,如果敌人胆敢发动战争,我们即可立即动员广大民兵投入作战。”(40)罗荣桓对于和平建设时期民兵工作的方针,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他说:“民兵要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服从生产,结合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民兵教育要结合工厂、学校中的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不要争时间。”“民兵政治教育一定要联系地方的情况,联系农村的情况,联系民兵的思想和他们的切身问题进行,不要一般化地去讲。”“民兵野营活动也要搞小型的,一天、半天、几十分钟都可以,这样既不妨碍生产、工作和学习,又不影响群众休息。民兵训练的方式方法要生动活泼,要搞有实际内容又与其本行业务相结合的训练活动,要注意劳逸结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罗荣桓还特别强调:“在和平建设时期,民兵的执勤任务不宜过多, 过多就妨碍生产,请各地注意检查。”“民兵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决不能使用民兵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分清矛盾性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决不能动武,决不能派民兵去捆人打人。谁要是使用民兵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谁就是犯法,就要负责任。”(41)罗荣桓这些精辟的论断,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民兵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