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索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规律

粟裕从解放战争的特殊规律着眼,认为解放战争有一个初期作战阶段,

并有它自己的规律。战争初期,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如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则兵力要更多地集中,这将使敌人的兵力也随之更为集中,对各个歼敌不利。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1946 年 6 月 22 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部队提出了一个外线出击、向南作战的战略计划,要求他们分别以徐州、豫东为主要作战方向,相机占领徐州、开封。中央于 6 月 26 日又要求华中野

战军由粟裕和谭震林率领不少于 15 个团之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一举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彻底破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淮南,准备打大仗,歼灭浦口北进之敌,并限于 7 月 17 日前完成一切准备,

待命攻击。新 4 军军部根据这个指示,也于 27 日命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粟裕接到上述指示后,全面分析了苏中和华东的形势,并于当日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建议,华中野战军“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个仗再西移。”(45)并立即去淮安,同华中分局的几位领导人共同研究。他们都同意粟裕的意见,并于 29

日联名上报中央和新 4 军军部。中央军委、毛泽东采纳了粟裕和华中军区几位领导人的建议,命令华中野战军停止西出淮南,仍留在苏中。7 月 4 日, 中央军委获悉胶济、徐州、豫北、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发起进攻,指示华中野战军:“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46)7 月 13 日中央军委再次电示:“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边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47)“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48)7 月 13 日苏中战役发起,至 23 日取得了宣(家堡)泰(州)和如(皋)南两战两捷的胜利。8 月 1 日,即苏中战役的第三仗海安战斗打响的第二天,粟裕再次向中央提出,战争初期“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中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49)“如果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则敌人的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对各个歼敌不利。在兵力对比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的进行大会战,我们是难以有胜利的把握的”。(50)

宣(家堡)泰(州)和如(皋)南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军受到一定的打击,但进攻之势仍未减弱,并继续增兵,向苏中的海安推进;而淮南解放区则已被敌突破。此时,陈毅再次从执行外线出击的作战方针出发,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向中央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律浦、陇海两铁路,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8 月 7 日,中央军委致电粟裕, 提出两个作战方案,征求他的意见:“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而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埠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 5 日 12 时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 (51)粟裕把全局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考虑,于 8 月 8 日和 14 日, 两次报告中央军委:“我们意见再在苏中打仗为有利,其理由如下:甲、在苏中作战,不仅群众、地形、运输(前次淮南八个团作战,已感到民夫应付不上)、粮食均较淮南方便,且有足够民力可用,同时威胁长江,可直接拖住敌人,不仅使其无法他调,且将吸引其继续调兵来援。乙、苏中敌人在进抵如皋、海安等地后,前锋已分散,遭受我军三次打击,现其未被歼灭者均

已遭很大消耗与损失,已很动摇,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上说,亦较淮南为有利。丙、现整个淮南仅敌人 4 个团,如我主力向西,必须首先打下吁胎和天长,以开辟战场。但要打下该两城,除付出一定代价外,不一定能调动敌人。如舍天长、盱眙而直趋铁道线,则战场狭小,后方亦无法安全。”(52)从全面情况衡量,在苏中打歼灭战的条件比淮南有利。8 月 13 日中央军委电复粟裕、谭震林并陈毅、宋时轮:“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53)同日,陈毅亦复示:“宜就地继续开展局面,而不必忙于西调,军委亦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利配合各方。”(54)中央军委于 8 月 15 日再次复示,“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55)到这时,战争初期南线作战方针就定下来了。苏中战役自 7 月 13 日至 8 月 31 日,

歼敌 53700 余人,俘虏敌军将领 11 人,证明了粟裕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此后,中央军委鉴于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内线歼敌的优越性日益显著,再次推迟了外线出击的时间,到 1947 年 3 月,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 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即是对于敌人之威胁与对友军之配合,转入外线之时间,现亦不必顾虑。这样,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作战的计划,已经发展成为实行内线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