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武装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贺龙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有比较系统的见解,主要观点是:

  1. 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
  1. 根据地是人民武装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之所以主动向党请求回湘西去搞武装斗争,一是他从这次失败中进一步认识到党抓枪杆子的重要性;二是因为那里是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对各方情况比较熟悉,地理环境好,有不少社会关系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对贺龙回去开展革命斗争都比较有利。他回到桑植后, 很快组织起一支三千余人的武装。但在敌人的进攻面前,一打就垮,一垮就散。经过几次失败,他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来在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群众工作以及暴动工作中,坚持做到:第一、纯洁工农革命军的内部,加强党的建设与领导;第二、搞武装割据,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深入广大农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群众,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创建了湘鄂西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红军就没有立足之地。为此,他同夏曦的流寇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说:“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一支红军没有根据地怎么行呢?”(31)在 2、6 军团会师后,他同任弼时等领导创建了湘鄂川黔边根据地。在长征途中,他也积极创造条件, 曾准备在黔西、大定、毕节创建根据地,坚持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他同关向应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辟了晋绥抗日根据地。贺龙常说:“游击战争必须有根据地的依托,才能坚持和发展下去。⋯⋯因为只有建立根据地,才能使武装斗争与其他形式的斗争配合起来,以收指臂之效”。(32)

  1. “根据地建设,是我军建设的人力、物力与政治力量的源泉。”(33)

    贺龙指出,有了根据地,才能把建军的基础搞好,我军才能有充足的人力物

力来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初期,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的补充和扩大,物资的供应主要是靠根据地的百姓。根据地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依靠群众来建党、建政、建军,来战胜一切敌人。没有阶级性、群众性的单纯建设军队,是不行的。”(34)所以,贺龙一再强调说,根据地也是我们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基地。

  1. 根据地是开展人民战争,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有利战场。贺龙认为,

    在根据地内作战,我军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对地形道路熟悉,群众条件好, 可以采用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战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到处打击敌人。而敌人则成了聋子、瞎子,只能到处被动挨打。所以,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贺龙指挥的许多胜仗,多是在根据地内打的。

  1. 如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1)要搞好地方党组织和政权的建设。贺龙认为,建设根据地以及“一个根据地的好坏,军队要负很大的责任。”(35)所以,他从 1928 年 7 月任中共湘西(后改为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一面指挥红军打仗,一面领导红军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搞武装暴动,打倒地主土豪,帮助地方发展党员,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为创建湘鄂西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抗日战争初期,贺龙率 120 师东渡黄河,深入敌后,一面打击日本侵略者,一面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原来晋西北没有党,也没有我们的政权。我们 120 师来了,才建立起党和政权。”(36)并创建了巩固的晋绥抗日根据地。 (2)要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中国的革命是采用农村包围城

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办法。因此,各根据地都是建立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广大农村,这就必须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要发动农民,首先要解决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所以,贺龙在湘鄂西时,领导农民“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 实行耕地归农。”(37)把他们的钱粮税契一律焚毁,浮财和生产工具分给贫苦农民。在晋绥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实行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搞土地改革。贺龙号召晋绥部队的指战员,要站稳立场,坚决拥护土改。他认为,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他们在革命中得到实际的利益,他们才会为了保卫革命成果起来斗争,这样根据地才能巩固。军队才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来源,建军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红军和八路军战士绝大部分来自农民,他们家里都分到了土地,战士“知道为自己服务,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不怕流血牺牲”。(38)

  1. 要搞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贺龙认为,要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必须把根据地的经济搞上去,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要比过去好,比敌占区人民的生活好,这样群众的心才能向着我们。为此他提出:

军队自己要搞好生产,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 贺龙坚决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领导陕甘宁晋绥的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给或部分自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贺龙不仅组织部队“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不取报酬,帮助人民春耕、夏耘和秋收”。(39)而且还从部队挤出部分经费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他还要求地方政府增加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贷款,减免部分税收。他说:“我们首先要把根据地建设好,解决土地问题,发展生产,军队的人力补充和物资供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打好仗。”(40)

  1. 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搞军政民的团结。贺龙认为,搞好党政军民的团结,对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非常重要。而搞好团结的关键是军队。所以,他号召部队要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自觉的接受同级地方党委的领导,自觉地执行地方政府的政策法令,模范地遵守群众纪律,以实际行动搞好军政民关系。同时,地方也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政府和人民是三位一体的。军队是保护政府和人民利益的军队,政府是爱护军队和人民的政府,人民是爱护政府和军队的人民。军政民的紧密团结,是战胜敌人的伟大力量。”(41)这就铸成了摧不垮打不烂的钢铁长城。

  2. 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建设。为了开展人民战争,贺龙不但重视扩大主力部队,而且也非常注意发展民兵游击队。他指出,在敌人力量超过我军几倍、几十倍的情况下,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要取得战争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在湘鄂西十分重视发展“农民警卫队”和“工人赤卫队”(后合编为“工农赤卫队”),由他们“担负后方防守,红军担任前方作战,这样分工,就是有敌人进攻我们,也决不至受大的损失。”(42)我们就是依靠“主力军、游击队、赤卫队的二结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43)保卫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贺龙遵照中央军委确定的“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更加重视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建设。从正规部队中抽调大批优秀干部和战士加强游击队、武工队等地方武装。他说:民兵是我们农村中的人民军队,这支队伍在抗战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配合正规部队,支持了战争,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战胜了敌人。搞好民兵建设,“农村党的建设才能有巩固的基础,政权才有保障,兵源才能雄厚,干部才可以不断的涌现。⋯⋯我们将成为铜墙铁壁。”(44)建国后,他对民兵建设也非常关心, 有不少重要论述。他指出:“从现代战争观点来看,离开民兵是绝对不行的。” (45)现代战争中,民兵的地位并没有减低,更加重了民兵的责任。我们过去靠人民战争打出了人民的天下,“今后的战争还要靠民兵。”(46)为此,他要求大军区要用相当大的精力,省军区、军分区要用主要精力去做民兵工作, 把民兵组织整顿好、建设好,作为加强战备的一项重要措施。

  3. 搞好对敌斗争,保卫根据地。敌人为消灭革命力量,总是要集中兵力对我根据地进行反复的围攻、“清剿”和“扫荡”。贺龙指出:我军要保卫根据地,只有采用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积极防御方针,才能粉碎敌人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