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运动战、歼灭战将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粟裕认为,解放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必然是运动战、歼灭战。战争规模特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发展下去,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苏中战役时,粟裕就提出,在兵力对比敌优我劣的情况下,战争规模应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装备技术的改善和战局向解放区纵深发展而逐步扩大,“由一次歼敌一个放,逐步集中兵力发展到一次歼敌几个旅”。 (56)苏中战役结束后,粟裕认识到,随着战场从解放区前沿逐步向纵深转移, 正面战线逐渐缩小,兵力也随之集中,运动战、歼灭战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他主张不应不战而放弃苏北,应在苏北打一个中等规模的歼灭战,这个战役

(宿北)打胜了,“就可以成为两支野战军集中后战役规模越来越大的一个良好开端,成为歼敌由小到大的一块中间阶石。”(57)宿北、鲁南战役胜利之后,山东和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山东和华中两个战区实现了统一,兵力进一步集中。粟裕据此提出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的规模。此后,接连打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战局发展的总趋势是战役规模越来越大,参战兵力越来越多,歼敌数量也越来越多。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之后,粟裕依据当时华东和中原战局的发展,以及自己的战争实践,认为我军的作战方针应有改变,我军的歼灭战应进一步向更大规模发展。

1948 年 1 月 22 日,他向中央军委建议,长江以北三支大军采取忽集忽

分的战法,以求彻底歼敌一路。豫东战役歼敌 9 万余人的实践证明,“适时扩大战役规模,组成更为强大的野战兵团,以对付敌人的高度集中,比以较小的野战兵团,寻歼较小目标的敌人,对我更为有利,发展下去,势将成为我军同敌人主力的决战。”(58)1948 年 7 月 14 日中央军委电告粟裕:拟令山东兵团向济南攻击,迫使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北援,此时,你们已转入内线作战的西兵团寻敌一部攻击之。并指出在作战步骤上,山东兵团可先占

领机场,然后看敌援兵情况,决定先打援敌或先攻城。粟裕在接到军委的这一指示后,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应集中华东野战军全部兵力,既攻城又打援。中央军委采纳了他的建议,确定攻济打援同时进行。华东野战军集中全部主力,只用了 8 昼夜即攻克了济南,歼敌 10 余万人。援敌因惧歼而未敢出援。

在淮海战役即将发起之时,粟裕敏锐的认识到,战略决战即将全面展开。为了使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 60 万大军密切协同,打更大规模的运动战、歼灭战,他向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59)中央军委第二天就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并决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淮海前线作战事宜和地方支前工作, 临机处置一切。淮海前线部队在总前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以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攻坚战,取得了战略决战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南线精锐部队,南京、上海和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在这之后,总前委又统一领导和指挥了百万大军参加的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突破了长江防线,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为人民解放军迅速南进,解放东南、华南、西南地区创造了条件。从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来看,粟裕关于主要作战形式、战役规模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是符合客观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