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消灭入侵之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两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为促成全民抗战,周恩来大部分时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他表现了驾驭全局的卓越才能和灵活巧妙的斗争艺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迫使蒋介石承认了我们的军队、我们的边区和我党的合法地位,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期间,除大部分时间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外,还参与八路军、新四军一些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这个时期,他还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也给予了有力地指导。

在国共台作前夕,周恩来和朱德、博古、林伯渠、彭德怀、任弼时,就红军参战的作战方针,向中共中央提出:要“独立自主担任一方面作战任务, 发挥红军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优点。关于红军出兵问题,“不拒绝红军主力出动,但要求足够补充与使用兵力自由”;⋯⋯“主力出去仍可节约兵力,谨慎使用,不打硬仗,多行侧面的运动战和游击战。”(50)上海、太原失守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准备放弃华北与日本妥协,而党内有些人却盲目乐观,认为很快可以取得抗战的胜利。周恩来为了驳斥民族投降主义情绪和速胜论的观点,提高全民抗战的信心和树立持久胜敌的思想,在 1937 年

11 月先后发表了《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和《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全面地分析了华北战场敌我双方政治、军事形势后提出: 我国的抗战将是持久的,战争的结局必然是日本必败,中国人民心胜。为此必须坚持抗战到底,“坚持抗战必须以坚持华北抗战为中心。华北抗战能持久,日寇将无法实现其全部阴谋”。“坚持华北抗战”应“以游击战争为主体”去影响和推动全国抗战的开展。这样才能“在持久战中,壮大自己,⋯⋯ 最后得到全国生力军的参加,可以转到胜利的反攻,收复失地,驱逐日寇帝国主义出中国!”(51)他还提出坚持持久抗战,首先必须“‘改造旧军,成立新军’,⋯⋯‘在华北作战的部队,其组织必须适合山地运动战和游击战’。⋯⋯‘其次,政治工作制度必须建立,而且要成为军队的生命线来巩固部队’。⋯⋯‘其四,部队的指挥要给以独断专行的权利,要使其能独立作战,分区活动,不怕留在敌人背后,不怕被敌人切断。其五,作战的战略战术要改变,要认识现在是野战,是运动战,是游击战,争人不争地。其六, 要建立各部队的后方,要有源源不绝的后方接济,在困难时也要独立自给’。” (52)关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关系,他主张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必要时集中力量消灭敌人。1939 年春,他到安徽云岭新 4 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对新 4 军到达皖南后的发展方向、活动方针和作战方针,作了

明确的规定。关于新 4 军今后的发展方向,他根据皖南的敌情、地形情况提

出了三条原则:“(1)那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那个地方发展。(2)那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那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3)那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 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那里发展。这样可以减少磨擦,利于抗战。”(53)关于活动方针是:“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 (54)这里所说的“向北发展”,指的是多抽部队过江,把江北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据地;“向东作战”,指的是出击沪宁地区,使江浙沿海的敌人不得安宁,造成巨大的国际国内影响;“巩固现在阵地”,指的是巩固皖南的军部所在地和苏南的茅山根据地。关于新 4 军的作战方针,他明确指出:

“游击战仍是我们新 4 军主要的作战方针。我们要适合所处地区的特点,对游击战术有新的发展,新的研究,新的发扬。我们的游击战术应不同于华北, 也不能只运用过去三年游击战的经验,应该更加灵活,更加机动,更加出没无常,更加变化无穷。”(55)新 4 军江南和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坚决贯彻执行东进北上、发展华中的方针,并正确地选择了发展方向,从而取得了重大胜利。到 1940 年底,对日伪军作战 2400 余次,毙伤俘日伪军 5 万 1 千余

人,缴获长短枪 1 万 4 千余支,轻重机枪 540 余挺,各种炮 30 余门,建立了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边区、苏北抗日根据地,扩大了苏南、皖中根据地, 新 4 军也由 2 万余人发展到 9 万余人。

周恩来不仅为八路军、新四军制定了每个时期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原则和各项保障措施,而且还对国民党军队制定的作战计划提出过重要的修改意见,对取得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台儿庄战役就是因为采纳了周恩来以少数兵力置于正面牵制敌人,而以主力置于敌人翼侧,采用运动战、游击战相结合,歼灭了进犯之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938 年 3 月,日寇在津浦路北段大举增兵,企图攻占徐州,打通南北战

场。白崇禧彼派去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李宗仁任第 5 战区司令长官,

驻守徐州,沿津浦路组织防御。白崇禧行前就第 5 战区的对日作战,征求周恩来的意见。他对白崇禧提出:在津浦路南段,李品仙、廖磊两个兵团在新 4 军的配合下,应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战法,运动于淮河流域, 使津浦路南段的日军时时受到威胁,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而徐州以北,以主力采取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和守点打援的战法,以达到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白崇禧、李宗仁基本上采纳了周恩来的意见,取得了台儿庄战役毙伤日军两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抗战初期,阎锡山担任娘子关经尤泉关、平型关沿晋绥东部省界及北部外长城一线的防御任务,构筑绵长的国防工事,企图把主力部署在正面依托这些工事阻击敌人的进攻。周恩来看了雁门关的防御工事后,建议阎锡山不要单纯死守雁门关,而应主动出击,实行侧击和伏击破坏敌人的进攻计划。平型关战役后的忻口会战,阎锡山根据日军分三路南犯的态势,把作战

地区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地区,也是以主力部署在敌进攻之正面,组织防御。周恩来认为从战区的地形情况和日军的作战特点看,这样部署不妥,正面硬堵不加以少数兵力箝制敌人,主力向东北出击;加强侧面部署,以阻止敌军突入。具体打法是:在中地区,应以少数兵力箝制当面之敌,用主力把敌人诱到代具、忻口一线,求得侧面出击,加以歼灭;右地区的部队要进行广泛的游击,以箝制敌人;左地区兵力较弱,可向宁武南北游击,破坏和阻止敌人的进攻计划。

周恩来在这个时期提出的作战指导思想、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

点。

  1. 军事斗争要服务于政治斗争,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时存在,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要适时地把军事战略的指导重心转到解决民族矛盾方面上来。

  2. 同民族敌人特别是同军事力量暂时强大的敌人作战,必须动员全民族的力量进行抗战和采取持久胜敌的战略方针。

  3. 在同各派政治力量联合抗击外敌侵略的斗争中,必须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反对顽固势力的政策。对顽固势力又要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和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

  4. 弱军对强军作战应避免正面阻击,应多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打敌之翼侧,务求每战必歼。

  5. 作战应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