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刘伯承历来强调作战要有“秘密而周到的准备”,“只打有把握有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无准备的仗”,加强计划性、组织性,才能预见和掌握作战的进程,操胜算于自己之手。他认为,作战的准备,不是临时性的,而是经常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或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包括思想、物质、训练、战场、群众等综合的、全面的;不是依赖和委托别人做的,而是必须由指挥员亲自动手负责的。准备的经常性,是紧张、艰险、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所决定的。各方面应有带目标性的初步工作,一旦作战任务明确,短期内即可完善,不致临渴掘井,贻误战机。准备的经常性, 还表现在不只是战前要这样,而且要贯穿到战中和战后,战争一刻也不能放

松准备。准备的对象,不只是自身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包括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指挥员一方面对自己的各个部队要了如指掌,“得之于部队情况”,素质怎样,特长如何,需要时可以分派合适的任务,有效地发挥战斗力。这种了解又必须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主力军队的情况,也包括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的情况,做到同时并举,协调使用。另方面要善于掌握敌人的动向,着重研究、掌握敌人行动的规律和特点,如敌人通常采用的队形、战术等,这是敌情的一般准备,另外还需要具体的准备,如敌人的位置与企图,进攻或防御的重点、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侦察、谍报等有关情况。

就作战准备的思想、物质、训练、战场、群众等诸多项目来说,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着眼于发挥战争的综合力量,又有主次之分,必须科学地加以区分安排。作战准备,思想政治动员,军事训练和发动群众是主要的准备,其中训练又是军队主要的准备。思想政治动员,着重说明敌人反动残忍的本性,说明我军必然胜利的趋势,以及取胜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暂时困难, 以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克服悲观失望情绪。训练,根据作战需要和部队的素质、装备,着重于现实的战术与技术。战士和基层干部,必须熟练使用手中武器和装备,掌握射击、投弹、刺杀和利用地形地物、土工作业等基本技术。在技术熟练的基础上,战术才能得到合理发挥。逐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战术训练。达到“准确使用自己的武器乃至敌人的技术兵器,以及对这些武器的战斗方式”。临战前“想定情况,实地演习”尤为重要,既可巩固训练成果,又使作战中有所遵循。发动群众参战,是我军的特点和优点,兵民结合是胜利之本。可以布置群众在一切可能的环节和场合支援军队作战,尤其在后方戒严、空舍清野、组织支前和打扫战场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物质准备和战场准备也是必要的。粮食、弹药和医药等的携行和补充都应有充分的筹措和供给。战场准备,根据作战任务及敌我双方作战的条件和特点,选择利我而不利敌的一定地域作为作战场所。依托根据地作战,或破路拆寨、肃清障碍,预设情报点线,控制周围要点和通道,把敌人引进来予以合围歼灭; 或在预定敌人进攻的地区,改造地形,埋设地雷,封锁消息,转移粮食资财, 让敌人围攻根据地军民和劫夺根据地资财的计划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