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究战术,掌握主动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贺龙认为,要实现这个目的, 在战略上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无论它暂时多么强大、要敢于和它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关向应在讲述贺龙英雄事迹时曾讲过:“贺者总的特点,简单说就是两个字——不怕”。他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与挫折,在任何强大的敌人面前,无论是对袁世凯、蒋介石,还是日本侵略者都不示弱, 英勇顽强地跟他们斗争到底。同时,贺龙认识到、战争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规律。他说,打仗大有学问。我们不但要敢打,还要会打,要让自己在战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我们要吃掉敌人,不能让敌人吃掉我们。为此,他指出:第一、不能轻敌,对每个战役战斗都要非常认真的对待;第二、要讲究战术。打仗不仅要同敌人比勇敢,还要比智慧,不盲目蛮干,要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第三,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不墨守成规, 要随着时间、地理条件和作战对象的变化,及时改变战略战术。所以,战术上的机动灵活性,是贺龙指挥打仗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是:

  1. 根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战术

在湘鄂西和晋西北地区,他主要是依托山区的有利地形同敌人旋磨子, 转圈子,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等作战形式,不断打击歼灭敌人。在洪湖水网地区,他利用河湖港汊同敌人打游击。在冀中的大平原上,他利用稠密的村庄、坚固的房屋、良好的群众条件,以夜间作战为主,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不断打击日本侵略者。

  1. 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他们的作战特点,采用不同的战术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同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作战时,一般是在一定的战线上,摆开阵势进行比较正规的进攻战或防御战。而贺尤在逍遥镇战斗中,他避开奉军防御较强的正面,从敌人防御薄弱的侧翼偷渡沙河,击敌之侧背,收到了出奇制胜之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指挥红军在湘鄂西同国民党军队打仗,当时,敌强我弱,情况同北伐战争已有很大不同。贺龙及时地总结了反敌围攻战斗中的经验教训,认为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就必须改变以往战争中与敌正面较量的打法,采用避强击弱的战术,

    与敌进行没有固定战线的游击性运动战和游击战。他常用的战术手段有:(1) 伏击战:一是预伏战。即根据我们事先了解到的敌人行动计划,在其必经之地,选择有利地形,设下伏兵,对前进或撤退之敌实施突然袭击。二是诱伏战。利用敌人的骄傲轻敌,采用围城(点)打援等战术,把敌人引诱到我预设战场,将其歼灭。贺龙很善于组织伏击战,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部队,采用伏击战术,打了很多胜仗,并总结出了一套经

验,主要是:

第一,要严格保密,无论是预伏还是诱伏,事先不能泄漏任何消息;第二,部队机动要快,要迅速前进,迅速撤退;第三,要以突然、迅速、勇猛的战斗动作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2)奔袭战。主要是利用不良气候,出敌不意,攻其无备,对运动中和立足未稳之敌进行突然袭击。(3)遭遇战。部队在行动中与敌人突然遭遇,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争取先机之利,先发制人,取得胜利。此外,还有麻雀战等多种战术。在抗日战争中,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日军武器精良,战术技术等军事素质比较好,战斗力强。贺龙遵照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除把部队分散为团、营、连的规模,广泛开展游击战, 不断袭扰敌人外,同时,根据形势需要或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打较大规模的伏击战和运动战,日本侵略者投降后,蒋介石挑起内战,贺龙及时教育部队,要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提出“过去同日本侵略者基本上打的是游击战,现在要大兵团作战,打运动战”(91)他指挥晋绥部队,对国民党军队开展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战。

  1. 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根据形势和战局的发展变化,采用不同的战术在抗日战争中,我军总的战略方针是“基本上是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

件下的运动战。”在 1944 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侵略军在战略上已处于守势。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贺龙指挥晋绥军区部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主动进攻。实行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民兵和游击队密切配合,采用袭击、伏击、围困等战术手段,于 1944 年 8 月底至 1945 年 9 月中旬,先后对日军发动了“秋季”、“春季”和“夏季”三次攻势,歼灭了大量敌人,夺取了敌占点线,扩大了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