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贺龙认为,一个高级指挥员,不仅在战略上要有全局观念,而且在战役战斗中要有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注意时局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并根据战争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地改变自己的作战方针,修改作战计划,调整作战部署。这样,在战争的全局上,才能牢牢地掌握主动权;在每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中,才能抓住一切有利战机,歼灭敌人。
1935 年 2 月开始,敌人集中了 10 余万兵力,分 6 路向湘鄂川黔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当时,2、6 军团仅 1.5 万余人。贺龙认为,面对近十倍于己的敌人,应采用避实击虚,积极防御的方针,把红军主力伸到敌人侧翼和后方,与敌人旋磨子,转圈子,伺机歼灭其一、两个师,这样就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由于认识不一致,贺龙的意见未被采纳。至 4 月初, 反“围剿”失败,2、6 军团被迫退出根据地,准备北渡长江,到湖北的南漳、兴山和安远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在转移途中,与孤军深入之敌 58 师遭遇,
贺龙抓住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 4 月 9 日至 13 日,连打两个胜仗,歼灭该师师部和两个旅,在敌人的战役布局上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其余前来“围剿”之敌纷纷撤退和转入防御,形势急转直下,贺龙和任弼时抓住这个契机, 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决定在原地坚持斗争。同时,认真总结了过去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当时党中央和红 1 方面军已经渡过金沙江。根据当时湖南的敌人比较难打,湖北的敌人好打等敌我情况的变化,贺龙及时改变了作战方针,对鄂敌取攻势,对湘敌取守势。将我军主力转移到外线,深入到鄂敌的战役纵深,在忠堡和板栗园等地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粉碎了敌人“围剿”, 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了反击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保卫抗战胜利果实, 扩大解放区。奉中央军委命令,贺尤指挥晋绥野战军和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军区主力一起,发起了绥远战役。按战役总的意图,贺龙指挥晋绥野战军从
南向北进攻,先占领凉城、新堂、天成村一线,尔后配合晋察冀部队将敌歼灭在丰镇、集宁地区。但在战役发起后,敌人望凤披靡,迅速收拢后撤。其中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第 67 军所属第 26 师,由集宁地区撤到卓资山地区组织防御。贺龙很快发觉了敌人想收拢兵力,形成拳头,伺机反击的企图。并考虑到如让敌人逃掉,把兵力收拢到归绥(现呼和浩特),将会给战役的下一阶段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他当机立断,及时改变原来准备攻打丰镇、集宁的计划,出敌不意地挥师北上,乘敌立足未稳,首先歼灭卓资山之敌。并切断敌人的退路,直接配合晋察冀部队歼敌于丰镇、集宁一线。这次战斗, 只用了一夜和一个上午,速战速决,干脆利索地将敌第 26 师全部歼灭,创造了以小的代价,赢得大的胜利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