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

王希先

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的军事思想,是他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行长期实践和刻苦探索的产物。他的许多独创性的实践和理论,对无产阶级军事理论体系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解放战争指导规律和大兵团指挥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粟裕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并于 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他投笔从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 24 师教导队学习。

1927 年 6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年 8 月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失败后,跟随朱德。陈毅转战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至 1934 年 6 月,他担任过班长、连长、指导员、营长、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4 年 7 月至 1937 年 9 月,他担任军团参谋长、军区参谋长、省军区司令员和挺进师师长等职,参与领导了北上抗日先遣队,领导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开辟和刨建了浙南游击根据地。他在实践中学习战争,努力学习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对敌斗争策略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结合实际比较系统地总结出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游击战作战规律,由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抗日战争初期,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

1941 年以后,粟裕任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

四军第 1 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浙区党委书记。在此期间,他集党政军领导职务于一身,担负全面领导工作,他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军事方面,他发展了平原水网地区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参与指挥了黄桥决战,并组织指挥了车桥、天目山等较大规模的运动战役。对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1946 年 9 月至 11 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师,两个指挥部合一, 他任副司令员。

10 月 15 日,他受中央军委之命,负责两个野战军的战役指挥。1947 年初,两个野战军正式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粟裕任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

1948 年 5 月,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1949 年 1 月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他指挥和参与指挥了苏中、宿北、鲁南、菜芜、泰蒙、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一系列大规模歼灭战。这一时期,是他统率大兵团作战施展指

挥艺术最出色、军事思想特别是战略思想最活跃最丰富的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粟裕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参加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的领导工作。他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的客观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阶段性的军事理论。他的军事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粟裕的全部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思想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第一,坚实的实践基础。在长达 22 年的革命战争中,粟裕是始终处在战争第一线的少数高级将领之一。他身经数百战,参加过各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和样式的战役战斗,是在殊死搏斗的战场上逐级锻炼成长起来的。他了解部队,精通战法,熟谙指挥,这是他进行科学的理论升华的基础。第二,内容极为广泛丰富。粟裕是全军唯一的由士兵逐级晋升到大将总参谋长的军事干部。他担任过各级军事指挥员,作过政治工作,还兼任过地方党的重要领导职务。他的军事思想涉及的内容广泛,对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都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论述。第三,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粟裕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思想锐敏,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是一名胆略、谋略和文化科学知识兼优的高级指挥员,人称“儒将”。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事物,探求规律,尤其注重联系实际,去寻找那些特有的规律及其指导原则,并付诸于行动。他的一些独创性的理论和实践,不但在战役战斗的实践中获得成功,而且对改变战略全局起到了重大作用。

本文拟对粟裕的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游击战的理论和实践、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认识和把握解放战争及其指导规律、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探索五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研究。

二 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粟裕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粟裕认为,“毛主席依据革命战争实践为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战术,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法宝。”(1)要发挥这个法宝的威力,必须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要敢于突破, 敢于创新,敢于发展。这是他能够不断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的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