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缜密运筹,正确地选择打击目标和作战地区

在战争中,选择作战目标,是指挥艺术的基本功。打强敌或者打弱敌, 是指挥员对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情况和地理、气候条件分析的结果。

在通常情况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或者说“拣弱的打”,是一条重要原则。粟裕一方面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又不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他说,“选弱敌打,这是我军常用的一条原则。但有时为了迅速改变态势, 扭转战局,我们也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先打强敌,这样的决心也并不少见。”(32)除了前述孟良崮战役外,1940 年 10 月黄桥战役歼灭顽军最强的独立第 6 旅,1947 年 1 月鲁南战役歼灭敌整编第 26

师和第 1 快速纵队,都是在敌重兵集团中先打强敌的战例。其中鲁南战役歼

敌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首先被歼的整编第 26 师,是国民党军中全部

美械装备的主力师。第 1 快速纵队是美国与国民党合建,由美军装备和训练, 并在印缅战场对日军作过战的部队。国民党称它是“国军精华”。华东野战军先打这个强敌的依据,正如粟裕所说的:首先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要在鲁南作战。如果在鲁南打一个大歼灭战,鲁南巩固了,以后我军南下北上或西进,都会取得行动的自由。其次是战争正在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歼灭该敌,就可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使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汇合,实现华中、山东两个战区的统一作战,进一步集中兵力,开辟战场,调整布局,为尔后在山东战场作战和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创造良好条件。第三是我军虽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更多,优势在我军方面,特别是战役一开始即可集中 27 个主力团打敌整编第 26 师和第 1 快速纵队 6 个团,是绝对优势, 可以实现战役上的以多胜少。最后是该敌孤军突出,态势不利,而且与其它敌军有矛盾,在它受攻击时,有很大可能不会来援。战役的结果证实了粟裕的上述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作战地区的选择,粟裕认为,也是打胜仗的条件之一。他在选择作战地区时,有时选在根据地前部,有时选在纵深,有时选在山区,有时又选在平原地区。但不论选在哪里、都是依据战略意图、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当地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而定的。解放战争开始时的苏中战役,是初战。通常情况下,在强敌进攻面前,应实行诱敌深入,把歼敌战场选在解放区腹地。而粟裕却把战场选在苏中解放区前部。粟裕说,这“是从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出发的,又是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条件的。”(33)首先,华中解放区的存在, 是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不打几个胜仗就放弃大块土地,对广大军民是不好交待的,对士气民心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对当时的土地改革更为不利。其次,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中解放区在总体上是有准备的,但和平麻痹思想也有所滋长,战争准备发展尚不平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各项转变,这也需要在根据地前部作战以作掩护。三是苏中战役要起战略侦察作用,必须在根据地前部作战才能迫敌提早实行战略展开,暴露其战略意图。粟裕分析在解放区前部作战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分析它的可能性。他指出:“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条件。我们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又是完全有取胜的条件的。”(34)这些条件是:第一,苏中解放区前部的人民群众, 具有顽强战斗的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水运便捷,支前工作健全。第二,华中主力部队在这一地区打仗的时间较长,有丰富的水网、半水网地区作战经验,军政、军民关系密切,同地方武装和民兵相当协调。第三,敌人恃强,以为在其大军进攻时,我必不敢撄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根据上述分析, 定下了在苏中解放区前部作战的决心,并实现了七战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