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军事思想初探

吴克斌

陈毅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 1901 年 8 月 26 日诞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少年时期曾经投考过军事学校,但当时的目的并非立志献身于军事工作,而在于军校免交学费,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遗憾的是他并未被军校录取。他在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专业时,也读过《孙子》、

《三略》、《六韬》等中国古代兵书。但他读这些书也并不是为了将来带兵打仗,而是希望从中学得一些知识。他在 1942 年 3 月 8 日写给罗生特的信中说:“那时我实在的兴趣是集中在政治和文学方面。”(1)不过,大量的政治、文学书籍向他传输了许多有益的教诲,其中包括历史人物故事,如巴曼子为国献首(2),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高歌正气,洪秀全金田起义等等,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献身精神,而辛亥革命中群众表现的异常坚决和英勇,在他“童稚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3)。这一切对铸成一位革命军事家的优秀品格,无疑也是一种重要因素。

陈毅在政治上的探求,使自己逐步“变成一个职业革命者,开始具备坚定的革命立场”(4)。既而,外寇的凌辱,内政的腐败,经济的凋零,人民的苦难,尤其是大革命在 1927 年的失败,遍及全国各地的白色恐怖,又把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逼上梁山”,使他投笔从戎,在中国共产党的战斗旗帜下向军事领域迈进,终于成为当代中国卓越的军事家。

陈毅对军事问题的认识,是在亲身受到反动统治阶级武装压迫的过程中实现的。早在 1911 年 5 月四川的“保路风潮”(5)中,反动军警开枪驱杀在

成都集会的市民。当时亲临其境、未满 10 岁的陈毅,愤然铰掉自己头上的辫子,以示对清政府武装镇压的抗议。1921 年秋天,他在巴黎参加留法学生爱国运动,被扣上“参加布尔什维克活动”的“罪名”遭拘捕,以后被武装押上轮船,遣送回国。1926 年 3 月 18 日,陈毅参加领导北京学生、工人和市民群众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略而举行的游行、请愿,又遭政府卫队枪击,死伤250 余人,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系列的血的教训使陈毅省悟到:国内、外反动派这样胡作非为,主要是他们手里有枪, 而广大革命群众则是赤手空拳的;中国人民要翻身解放,必须掌握枪杆子。其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北伐军正在胜利推进。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告诉陈毅: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响应北伐,掌握枪杆子。陈毅欣然接受任务,到川军中去从事兵运工作。

陈毅到达万县,被川军将领杨森邀请到他的军部去“参赞军务”。不过10 天,英国军舰制造了“万县惨案”。陈毅与当时也在杨森军部的朱德一同策动杨部开枪还击。中国人第一次在长江上游击伤帝国主义兵舰两艘,使得万县军民士气大振。但杨森却屈从于大军阀吴佩孚的压力而妥协了。不久, 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告急,杨森公然发兵“援鄂”,牵制北伐军。陈毅在杨部已无法继续开展工作,遂转赴重庆。后经中共重庆地委的派遣,前往合川,就任川军第 28 军第 3 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并参加中共重庆地委军委领导的“顺沪起义”(6)的组织工作。

1927 年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反动面目加速暴露,大革命的形势已明显逆转。3 月 24 日,美、英兵舰制造了南京下关惨案,蒋介石却妥协求和, 全国各地爆发了抗议英、美暴行的大示威。重庆人民也于 3 月 31 日在打枪坝召开抗议大会。四川军阀刘湘遵奉蒋介石的意旨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施镇压,制造了死伤近千人的“3.31 惨案”,并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中共重庆地委兼军委书记杨闇公被捕牺牲。陈毅被迫向武汉转移。1927 年 5 月他被分配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中共党委书记,并以“准尉文书”的公开身份作掩护。7 月,武汉国民政府继蒋介石 4. 12 叛变之后也宣布“分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改编为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在“东进讨蒋”途中于九江被缴械。一年来“寄人篱下”的经历使陈毅进一步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是难以承担人民革命斗争的重任的。于是,他在采取了紧急的应变措施之后,和特务连连长肖劲一起奔赴南昌,参加起义。

陈毅来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以后,担任第 11 军 25 师 73 团团政治指导员,随军南下。进入广东后,奉命留守三河坝,由朱德指挥; 叶、贺主力南进,失败于潮汕。朱德率部前往接应,收拾余部,向赣粤边转进。10 月底到达信丰时。原有的 2000 余人的队伍只剩下 800 多人。团级以上的政治工作干部只留下了陈毅一人。于是,他协助朱德整顿部队,并同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使这支有着革命传统的部队得以保存。

1928 年初,朱、陈成功地参与领导了湘南起义,将部队扩编为工农革命

军第 1 师。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所部及湘南农军万余人向井冈山地

区转移,并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第 1 军第 1 师会合,统一编为

工农革命军第 4 军。

从 1927 年 10 月初撤出三河坝到井冈山会师的半年中,斗争极其复杂尖锐,丰富的实践对于陈毅的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

第一,当时处于革命低潮时期,他同失德等带领起义军一部,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千里转战,这对于投笔从戎的一介书生陈毅来说,其考验特别严峻,其经验也特别可贵。

第二,他和朱德等人领导的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组建的独立团的后身。它是北伐先锋,具有优良的战斗传统,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它也有旧军队的影响,这是需要在斗争中改造的。在执行这两方面的任务中取得的经验,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这期间,陈毅同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的直接参加者广泛接触,对客观地正确地认识和总结三大起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湘南起义及接踵而来的湘南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成功的尝试,使陈毅跨进中国革命军事之门。由此开始,陈毅得与毛泽东、朱德在一起,为中国人民武装革命而共同奋斗,并有可能直接探索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之精华。

陈毅自 1927 年 8 月直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后,直到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 22 年,长期担任高级指挥员,独当一面;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之后的 22 年间,他虽然将自己的精力逐渐转移到政权建设、经济

建设和外交工作方面,但他仍然长期兼任军职。他在 40 余年的军事生涯中, 从基层指挥员直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阅历极深,经验丰富;他又文武兼

资,博学多才,对古今中外军事名著,无不涉猎,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陈毅的军事思想的坚实基础。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陈毅的军事思想作初步探讨:

一 建设人民军队的基本理论

中国共产党建军的目的何在?对于这个问题,1929 年 9 月在中央三人委员会(周恩来、李立三、陈毅,由周恩来召集)的授意下,由陈毅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7)中,曾经有明确的表述:“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表明建军为了夺取政权,后来,陈毅于 1945 年春在延安起草的《建军报告》中又作了精辟的归纳:中国共产党建军的目的,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陈毅回顾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注意军事工作的问题被逐渐地提了出来。

1923 年的《向导》周刊上便有建立新的国民军以完成国民革命任务的论述,还有改造旧军队的口号。

1924 年,党派了大批党员积极参加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的领导和组织工

作,又派叶挺率领一批党员在肇庆成立第 4 军独立团。军校和独立团的工作对于创造军事干部、影响国民革命军军制、提高战略战术水平、建立军队政治工作等方面,对于国民革命都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贡献。然而这只是党注意军事工作的开始,对军事工作的重要性的了解仍是不够的。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是把中心任务放在组织民众、宣传民众方面, 而党内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见则倾心于西欧的革命方式,企图以片面的群众运动去完成国民革命,根本否认争取军队的重要性。其严重危害之一便是不用大力去作争取军队的工作,即使在部分军事工作上,也只愿党员任政治工作,不愿党员任军事工作。在军队中一切迁就同盟者的意旨,失掉革命立场,不愿自居于对军队的领导地位,而自甘退居于辅助的地位。虽然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起了伟大的团结军民的革命作用,然而资产阶级野心家们却利用了军队指挥权不在中共掌握中的弱点,指挥军队进行反革命政变。

由于资产阶级叛变革命,曾经是革命的国民革命军变质成为屠杀人民的工具。全国人民,特别是大革命影响深入的湖南、江西、广东、湖北等省区人民遭受屠杀的悲惨情景,逼着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人民和挽救大革命,不得不领导革命人民退出城市,依据农村进行武装自卫。这就造成了以后的伟大进步,进入了独立建军掌握武装的新时期。这种武装自卫的尝试,便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军的根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人民进行武装自卫的同时,一部分国民革命军进行革命起义,站到人民方面来,使工人、农民和革命青年的武装自卫得有正式军队的参加便更加强有力地发动起来。陈毅特地指出:这种工、农、兵、革命知识青年的大联合,便是我党建军的基础,也造成了全新的革命局面。党不仅必须独立担负这个任务,更必须创造新的革命军队以区别于国民党的旧式军队。在这里,陈毅要求承认两个事实:一个是要承认旧的正式军队(正规军)在武装起义中的作用,一个是要承认有较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

的旧军官在武装起义中的作用。1945 年 5 月 1 日,陈毅在中共“七大”的发言中说:“梁山泊请林冲,汉高祖请韩信,才能打仗。韩信是一个正规军, 林冲也是一个正规军。农民暴动没有正规军,不吸收他们的经验,打一辈子也打不好的,”(8)“暴动过来的国民革命军那种革命传统,带到我们队伍里来,对于我们有大的贡献,奠定了者将领在我们部队中的地位。”(9)但是, 陈毅说,还要注意:“他们带来了好的东西,也带来了坏的东西。”“不能拿他们当老板”,“不能以他们的面貌来改造我们的队伍,不然将使我们得不偿失。”因此,陈毅说,中国共产党从建军开始便有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必须保留国民革命军中的优良部分,一方面必须抛弃其腐恶部分,提出健全的军事方针,以建立一支能担负民族与民主双重革命任务的人民军队。

陈毅回忆在井冈山时期经常和毛泽东,朱德等研究关于建军方面的一些根本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

  1. 铲除旧军队长期脱离人民和生产劳动而养成的雇佣性质。这是旧军官利用军队祸国殃民的社会基础。只有铲除这个基础,才能创造能为人民谋利益的新军队。

  2. 吸收革命的工人、农民加入军队,以改造军队的成份。同时施行政治教育以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

  3. 建立军队的民主制度,提倡革命服从、官兵平等,废除肉刑与打骂, 不枪毙逃兵,从根本上破坏军阀部队的压迫制度,使官兵在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下团结一致。

  4. 在党与军队的关系上,确定军事服从政治的领导、军队是推行政治的工具的根本原则。但同时,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必须由强有力的革命军队去推行。这里就提出了加强军事工作的问题,消除党权与军权的对立,使党与军队不能分离。

  5. 在军队内部的党与群众的关系上,党员不是以特殊的资格站在士兵之上进行工作,而是以士兵资格逐处代表士兵的利益,领导士兵走自由民主、维护革命部队的革命斗争大道,以保证军队完满地去执行政治任务和军事的战斗任务,完全忠于人民事业,使军队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6. 在战略战术上进行崭新的改革,一面是保存了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代大胆挺进、英勇冲锋的突击战术,一方面根据敌我强弱悬殊和农村分散环境, 提出崭新的游击战术。

  7. 建立群众纪律制度,以正确解决军民关系,团结人民,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为八项注意)养成军队全体官兵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一碗一箸之微,必须不可侵犯,把英勇献身人民事业的精神,表现于日常与人民共处的关系之中。

  8. 建立优(宽)待俘虏的制度,使这个政策在战争中收到瓦解敌方意志的效果。

  9. 充分估计到革命战争的长期性,注意减轻人民负担,节省人力物力, 废除薪饷制,建立战费自给的供给制度。

  10. 创建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革命运动,须经过根据地发展到全国,这是融合了中国汉、唐以来的历史和近百年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所发现的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真实情况的反映。因此,创造、坚持、建设和发展根据地便成为党与人民大众的根本革命思想。

陈毅将以上十个问题列为最初建军的纲领,依据这个纲领精神,就把中

国社会上军民对立、官兵对立、党政军对立的腐恶痕迹彻底扫除,并且明确了党、政、军、民的关系是:用党以建军,再用军队发动民众,扩大地区, 建立政权,建立党的组织。同时再转过来,党与政府和人民又用全力来帮助军队,体现了中国革命军队在中国革命中间的杠杆作用。

古田会议以后,陈毅在建军问题上,始终强调军队建设必须保证党的绝对领导,部队必须保持阶级本色这一条。不论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民族革命战争时期,都是如此。比如 1941 年代理新 4 军军长时,他便提出要将新

4 军由游击兵团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坚强党性的正规兵团的任

务。为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他提出的 5 项要求中,第一条便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军中的绝对领导权,养成全军服从党的领导的“天性”执行党的政策的完整性,执行命令的坚决性,巩固政治委员和政治工作制度,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向华东全军提出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任务, 对军队建设一些带根本性质的问题作了强调。其要点包括:1.建立整体观念, 实行统一集中的工作制度,保证执行命令,完成任务。指出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组织,统一制度,建立野战军的整体观念是保证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2.为要建立整体观念,就要打破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3. 提高群众观念,遵守群众纪律,提倡群众工作,配合地方进行土地改革。他特别指出:“使全体同志懂得保证农民获得土地是我们作战的基本目的之一,同时这种土地改革在部队动员,对于教育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情绪与政治认识有极大作用,更要懂得我军(因)实行土地改革以取得数万万农民的援助, 这便是战争胜利的保证。”4.服从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认识,尊重政治工作制度,学习政治工作,提倡各部门工作的密切配合。5.实行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6.实行以战养战,反对“破坏专家”,等等。他的这个报告不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而且在华东全军建设、作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陈毅历来强调军队的全面建设。对军事工作、后勤工作以及其它各方面各部门的工作从来不放松。他在新 4 军时期说过:“强有力的政治是要强有力的军事来保证的。”他常常在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之后,第二条便强调新 4 军要具备军事组织和军事技术上的优越性,其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参谋机关的工作,因为它是指挥作战的枢纽,以求把军事首脑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利于从宏观上考虑作战。而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要力求超过同时期中国军队的水平。1947 年初,他对干部们说:“我们人民军队的建设,是整个政治建设的一部分。”1948 年春他又说:“军事是一个政策问题, 政治问题,不是单纯技术问题。列宁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就是说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党为什么要军队?就是为了推行党的政策,军队是执行党的政策的工具,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打仗的。这样说,并没有轻视军事, 相反是把军事提到最重要的位置。因为政治问题要靠军事最后解决问题。” “军事胜利是大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因而他一再要求全体指挥员要不断从战斗中学习,以增加新知识、新技术,以便我军能掌握各种新兵器,能进行更大规模更复杂的战斗和夺取更伟大的胜利。

陈毅把培养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放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上。红 4 军

一成立,他就担任过教导队长;新 4 军时期,他兼抗日军政大学华中总分校校长;解放战争他到中原后,也兼中原大学校长,1948 年初,他到陕北杨家

沟向中央军委建议成立军事大学校以统一培养军队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他常说:“我们急需培养大批军事干部,能指挥各种兵团在各种情况下作战, 应付各种情况的军事家。二十余年来,我党培养了大批政治领导人材,也有一批军事干部,但仍差得很。要好好研究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研究古今中外的军事史,并使之与实践结合,培养成全面的军事人材。”“我党能有这样的人材百把十个就差不多了。”(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主持在南京建立军事学院,陈毅与华东军区竭力支持。1951 年 1 月 15 日军事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时, 他代表中央军委向刘伯承院长授旗并致祝词。他说:“军事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军事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将能充分利用城市工业和全国资源,并取得伟大苏联的援助,把中国人民的军事建设,提高到近代化的阶段。”“必须在我军现有的优良基础上争取提高一步。我们要学习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日法西斯的宝贵经验;要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经验;要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军队自身在战胜国内外敌人的宝贵经验;要学习近代化联合兵种的作战与指挥;要通晓各兵种的性能,学会掌握与指挥;要求我军指战员能依照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进一步吸收与增进近代化作战的知识。”曾有人认为我军过去以劣势装备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因而学习外国现代化军事经验和技术无甚必要。在 1953 年冬举行的全国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上,陈毅发言驳斥了这种说法,不仅讲到要积极学习苏军的先进经验,还强调学习苏军必须结合实际, 逐步地学。他还指出,我军多年来以夺取敌人的武器装备自己,故能达到与敌装备接近或悬殊不大,同时由于指挥英明,战役战术上形成以多胜少,以优胜劣局面,才将敌人打倒,而世界自然科学每进一步,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军队武器与战术上的改变。和平时期无法缴获外国新式武器,而某些远程武器根本无法缴获。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国防科研、国防工业,学习现代化作战的理论和战术技术。

1956 年,作为副总理的陈毅兼任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领导编制了

1956——1967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为我国科研工作绘制了蓝图。后因中央要他倾力外交工作,陈毅才逐步退出科研领导工作。其后,当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导弹、原子弹等尖端科研项目面临着上马还是下马的抉择时,陈毅力主攻关,要把“两弹”拿下来。他甚至表示:“脱了裤子当了, 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他对当时主管国防科技的聂荣臻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11)表达了他从国际政治大局出发要求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二 创建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