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罗荣桓一贯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强调从部队实际出发,制定政治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早在红军初创时期,罗荣桓就是一个扎根于基层,和士兵打成一片,善于根据士兵的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党代表。他担任军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以后,仍然经常深入连队和干部战士促膝谈心。建国后,他因切除一侧肾脏病情越来越重。毛泽东曾向他建议:“你宜少开会, 甚至不开会,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对你身体好些,否则难于持久。” (13)但是,罗荣桓除了经常找干部谈话外,还是坚持到部队视察,甚至到海边防部队调查了解情况。他经常用毛泽东讲的“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鞭策自己,教育干部。要求机关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现实”,做到“从连队中来,到连队中去”。(14)他要求“政治机关对于连队政治工作的指导上,必须很好地顾及到连队的基本任务、环境、范围,并把握与中心工作的联系。布置与计划工作时,要切实照顾到连队的基本任务与能力。”(15)由于罗荣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因而能准确地掌握部队的思想脉搏,特别是在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头,他能及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正确制定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罗荣桓强调政治思想教育要密切联系实际。1942 年 3 月,他在 115 师连队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非常明确地指出:“连队的政治教育要实事求是, 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基本教育应有充实的现实内容,切忌任何抽象的东西。一切问题要从战士能够领会的讲起。要学习先生教学生、长兄教幼弟的办法, 来教育我们的战士。”(16)他还批评了“只追索小组汇报党员和战士的一些

日常生活检讨,而不去认真领导小组学习的做法。”(17)他特别提出,培养教育青年战士,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青年的积极性,要在不断的工作中去充分发掘出来。如果对他们的要求提得太高了,把他们当成理想中的青年,那是不适当的,相反地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今天那些繁多的‘模范’要求,可以说成了青年的手铐脚镣。青年的特点,并不在于要求特别地做模范去超过成年甚至党员。这种要求不是青年自发的真正要求。在军队中青年的特殊要求,是增长自己的知识,活跃生活,应从这了方面去组织教育,去发挥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8)

罗荣桓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很严格,坚决反对危害部队集中统一、削弱部队战斗力的种种不良倾向。但是,他坚持解决干部战士的思想问题必须实事求是,耐心说服,启发自觉,反对动不动就整人、惩罚人的错误作法。特别在“肃反”、“审干”等工作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神秘化观点和“逼供信”的做法,并身体力行,保护了大批受到错误处理的干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大搞肃 AB 团(19)时,罗荣桓任红 4 军政委,他冒着风险,保护了一批被诬为 AB 团分子的干部战士,“罗政委刀下留人”曾在红 4 军传为佳话。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微山)湖西地区出现错杀无辜的“肃反”事件后,罗荣桓赶赴现地,断然释放了全部被扣押的数百名干部,处理了挑起这一事件的祸首,1940 年 5 月,他在给锄奸干部讲话时, 特别强调了锄奸工作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克服脱离群众的神秘化倾向的重要性。他指出:锄奸工作的神秘化,表现在部队中有些问题可以公开的没有公开,应该去进行教育的也不说不讲,结果是只搞秘密活动,用隐蔽的方式,记帐式的把许多现象搜集起来,把问题搞得严重复杂化,结果不但不能打击敌人,相反地打击了自己。

1941 年 10 月 18 日,罗荣桓主持 115 师党务委员会作出《关于处分党员的决定》,指出了过去思想斗争未达到耐心教育的目的,处分和开除党员未经过一定的手续,不发扬民主,甚至意气、成见用事,失掉党的组织原则等现象,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六项决定:一是强调开除党籍是对不可救药分子不得已的处分,应当慎重处理;二是处分犯错误的党员,要分别错误大小,分析主客观原因,作出适当的结论;三是开除党员党籍必须吸收本人参加,支部大会通过,作出书面决议,并经上级批准;四是被处分与被开除者如不服, 可直接上诉至中央;五是接受上诉机关认为处分不适当时即应改正;第六条强调,对于党的纪律的执行,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耐心教育,不应主观主义, 自以为是。罗荣桓主持制定的这个文件,充分地体现了处理党内矛盾的实事求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