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张军民一致,建立正确的、密切的军民关系

建军初期,朱德就十分重视改善军民关系,指出:红军政治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使全体指战员“了解群众力量的伟大,红军必须与群众密切地联合起来”。(18)他把军队与民众的关系提到建军宗旨的高度,作为区别军队性质的根本标志。剥削阶级的军队是压迫、剥削和奴役人民的军队;而人民军队的建军总原则是:“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19)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他特别重视群众纪律,指出:“一般地说来,政治纪律就是群众纪律”,军队“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帮助,非有良好的政治纪律不可。” (20)他特别不能容忍军队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一旦发现,除教育外,总要视情况给以惩处,决不姑息。

在革命战争年代,物质条件异常困难,而军队又不断扩大,如果处理不好,与民争食,军民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对此,朱德提出了人民军队特有的养兵方针。一方面,在精兵简政、军民兼顾的原则下,从总司令到士兵,一律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方式,过着十分清苦俭朴的生活。常常在衣不暖、食不饱,没有薪水的情况下,为人民的利益去战斗。朱德说:“就是怎样困难,也宁使自己困难些,不取同胞的一针一线。”(21)在红军时期,朱德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没有向公家要过一分钱。(22)抗日战争开始后,

军队才开始发一点津贴,1938 年底规定:师、旅级五元,团、营级四元,连级三元,排级二元,上士一元五角,战士一元。到 1942 年底,大生产运动已

取得显著效果,朱德和彭德怀下令,自 1943 年 1 月 1 日起,全体指战员每人每天增发食油二钱,每月增发津贴费五角,每年发洗脸毛巾两条。这种情况其他军队是很难做到的。另一方面,组织军垦屯田,发展生产。军队利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开荒生产,在南泥湾开发以前就有,但规模不大,从开发南泥湾起,军队生产的规模扩大了,不仅生产粮食、蔬菜,而且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以及工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从而全面达到减轻人民负担,支持抗日战争的目的。为了实施南泥湾的开垦,朱德精心筹划,实地踏勘,宣传教育,组织劳力以至指导耕耘种植,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 使南泥湾生产取得巨大的成功。延安《解放日报》曾发表社论指出:“南泥湾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而这个嘉名永远与朱总司令的名字联在一起。” (23)

贯彻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除了有正确的养兵方针以外,还要建立彻底的革命观点和群众观点,这就要求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共产主义的高尚品德和伟大气魄。由于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地的开辟,地方政府以至某些地方党组织的建立,都离不开人民军队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没有确立彻底的革命观点和群众观点,某些军队干部很可能会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不尊重人民和政府,这仍然不可能搞好军民和军政关系。

如果说,早年朱德在滇军中服役时,他的爱民思想中还夹杂着某种程度的救民于水火的恩赐观点的话,那么,自从他走上新的革命道路,确立了彻底的革命观点和群众观点以后,已不再把人民群众当成被拯救的对象了,而是“把人民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24)他经常教育部队:“革命是为群众的事业,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25)他组织领导各项工作都强调依靠军内、外群众。他从不抹煞干部、战士的主体精神,相反,强调“把士兵当成自觉的战士。”(26)而不是作战的机器或工具,充分发挥其革命的积极性;但同时又强调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群体意识结合起来,提倡集体英雄主义。他向来重视领导干部必须教育与领导群众前进的责任,但他尤其强调领导干部向群众学习和依靠群众这一方面,他说:“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一切办法也都由群众创造出来⋯⋯我们没有别的本事,我们的本事就只有同群众密切结合在一起。”(27)“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离开了群众的支持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来的。”(28)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却真诚地认为自己“只是广大群众事业与功绩的代表中的一个而已”。(29) 他是全军的总司令,却从不趾高气扬、飞扬跋扈,而是朴素得象个田舍翁。他在军内外有崇高的威望,人们都乐于执行他的命令,除了他的地位和权力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的崇高品德、优良作风、模范行动,特别是热爱和尊重群众的真诚态度,以及杰出的指挥才能,从而赢得人们的由衷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