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任务

国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关系到国防建设的发展方向,乃至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只有指导思想正确,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建国后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防体系,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和民兵武装,有一定规模的国防设施,并有相当规模的国防工业,可以生产所需常规武器,研制了洲际导弹、氢弹、核潜艇等尖端武器,发射了地球同步卫星等。这些都是国防建设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国防建设上也存在滩子铺的过大而给国家经济造成难以支撑的负担,以及国防工业生产与国民经济脱节等许多值得重视的教训。

邓小平主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后,确定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总方针,在国防建设上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国防事业的发展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适时提出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任何一次军事变革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进程中,党中央依据形势和任务,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曾数次进行战略转变,从而实现了正确的作战指导,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国以后特别是 70 年代以来,国际环境、世界军事技术、现代战争的特点、

我国国防任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要求国防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党内存在大战不可避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国防建设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大搞“山、散、洞”,“一、二、三线”,长期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的临战状态。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作出新的判断。”(65)“我们总的判断是,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但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的力量。我们确定一心一意搞四化,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总的判断。”(66)他说,这个判断对我们非常重要,依据这一判断我们就能够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重点转到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 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不可能安心地槁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论断,为正确确定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它使人们认清了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间所处的是一种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认识到这是一个改革国防,建设国防的良好机遇。在邓小平的领导下,1985 年军委扩大会议断然作出了重大决策,确定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迅速实行战略性转变,从长期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注重长远性根本性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

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不是一项任意的政策,是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而且,从实际情况看,也确实具备了转变的主客观条件。首先, 具备了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次,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国内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对国防建设进行调整, 必须尽快改变过去将国家战略立足点放在准备大打上的做法,把立足点转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树立在搞好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建设国防的思想。再者,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也需要“转”,是一种内在的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目标、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急需进行全面调整改革。总之,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是使国防建设摆脱长期被动局面,走上正确稳定的发展道路的根本性措施。

确立“富国强兵”建设国防的正确道路。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后,多次精辟地阐明了关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的指导原则。他指出,富国是强兵的基础,他从分析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入手,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新时期的国防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建设适应国防战略环境,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经济是暴力的本源和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的规模、速度、质量无不受国家经济实力的制约。“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67)。“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68)。军队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都离不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在国民经济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69)。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点上来运筹我国的国防建设。在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条件下,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建设的总战略是集中财力、物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国家的大局。他强调“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70)。国防建设应当在国家

建设的大局下行动,通过振兴国民经济,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推进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说,通过富国来实现强兵。

邓小平在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同时,还强调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他号召,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 加速国防现代化。他说,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处理好国防现代化与其他三个现代化的关系,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三个现代化?强兵是富国的保证,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国家要和平的进行经济建设,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考虑, 忽视和削弱国防建设必然会引起严重后果,使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无产阶级专政受到威胁,一旦战争来临或有突发事件,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国防实力起着实现和平与稳定的特殊作用,我国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好发挥稳定世界局势的作用,国家建设也要照顾到国防的需要,在搞好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增强国防实力。总之,要富强兵于富国之中,使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两者有机协调的发展,注意防止其失衡。邓小平关于富国强兵发展国防的思想,为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确立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采取“军民兼容”发展国防工业的新方针。国防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巩固与强大。我国的国防工业,经建国后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有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国防体系。但是这个国防体系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并且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军民分割、封闭保守,效益很差。在1984 年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果断地提出实行“军民兼容”建设国防的方针, 他要求立即把军工体制改革问题摆到日程上来,彻底改革现行的国防工业经营管理体制。他指示:除了二、七机部外,其他几个机械部应该纳入整个国家规划,要结束另一个天地的时代。“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把这个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71)他还要求把军工生产改成订货关系,促使这些设备、技术、人才综合利用起来,效益不止成倍增加。邓小平的这些指示,阐明了寓国防科技、国防工业于国家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之中的深刻道理,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方向,摆正了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克服了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自我封闭现象,变单纯为国防服务而为整个四化建设服务,从军品生产的“小天地”走上四化建设的“大疆场”。近年来,全国全军认真贯彻邓小平“军民兼容” 建设国防的方针,兼顾军用与民用,兼顾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实行人才、科技、产品项日等多方位的兼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防工业系统的改革和国防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加速武器装备的改进创造了有利条件。邓小平指出,要“在现有的国力下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72), 要坚持“科研先行,质量第一”的发展方针。“军队装备也要有规划。科研要走在前面。不单是尖端武器、常规武器有科研问题,就是减轻战士身上带的东西的重量,同样有科研问题。”(73)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着力抢占高技术前沿地带,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试探运用当代高技术发展武器装备,以便把攻防作战手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结合起来,提高国防能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掌握新的战略主动权。虽然我国国防经费有限,不宜大面积发展高技术,但

也必须抓住重点,进行高技术追踪,“集中力量发展我们急需的防御性武器装备”(74),努力赶上世界先进军事技术水平。

作出裁军百万的重大决策。军队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主体,军队是从事战争,保障国家安全的支柱。建国以来,在军队建设上偏重于数量,忽视了质量。虽然军队的数量很庞大,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并不强。在和平时期, 军队的职能没有变,“军队水远是一个战斗队。如果认为大仗一时打不起来, 就麻痹松懈,放松对战争危险的警惕,忽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那是十分危险的。”(75)要使我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水平很高的武装力量。兵贵精而不在多,军队的人员要精,武器装备要精。兵多了会吃掉大量装备经费,有碍于军队的现代化。“减少军队人员, 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76)邓小平自 1975 年以来几次提出军队要整顿和精简的重要思想,1985 年又作出了裁军百万的重大决策,意在使军队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突出建设重点,优化体制结构,提高战斗能力。依据这一思想,近些年来,对军队进行了精简整编,实行科学编组,裁减人员,淘汰陈旧装备,加强军事训练,培养现代军事人才。在精兵、合成和提高效能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邓小平提出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任务,以及在国防建设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根本上理顺了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系,促进了国防建设事业的全面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是国防建设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