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据战局发展,适时组织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以其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人民解放战争,参与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和战役计划的制定,实施,领导总参谋部对全国各战场实施不间断的指挥,承担着极其繁重的组织工作。除亲自起草许多重要文电外,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电都由周恩来签发,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他亲自起草或经他签发的文电达 561 份,最多时一昼夜达 22 份。据现有资料,周恩来对巨(野) 金(乡)鱼(台)城(武)战役,第一次攻打榆林、沙家店战役、进军豫西、延清黄尤战役、进军豫皖苏、张家店战役、解放运城、胶济线作战、宛东战役、襄樊战役、宜川战役、临汾战役、洛阳战役、出击冀热察战役、晋中战役、津浦路中段(兖州)战役、豫东战役、涟城战役、济南战役、察绥战役、太原战役、郑州战役、西北冬季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宜沙战役、长山列岛登陆作战等等,都有电报指示。对这些战役的组织实施给予了适时有力的指导。

周恩来历来善于根据战场情况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适时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和实现这一决策的作战方针、原则。这一点他在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解放战争从爆发到 1947 年 2 月,敌共占解放区城市 105 座,但被我歼灭

71 万余人。我军总兵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 127 万人,发展到 137 万人,并缴

获敌人大量武器。这就是说,敌人虽然占了 105 座城市,但执行机动作战的兵力减少了,因为要抽调一部分兵力担负城市的守备任务。我军则由于主动放弃了一些城市和地方,但战线缩短了,兵力集中了,武器装备改善了,这就为出击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周恩来根据这一敌我态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适时地提出:去年的作战方针是内线作战,把敌人引到解放区来消灭,战略上防御,用空城来换取实力。现在我们已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 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下一步就可以采取打出去的方针了。只有打出去,全国大反攻,才能取得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摧毁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他认为:实现这个方针在今后一年到两年间是有把握的,有根据的。从敌人方面看有三个弱点:兵力不足,后方空虚,人民反对。这是打出去的好条件。从解放区方面看,首先是人民解放军愈战愈强;第二是土地改革的影响,不仅在解放区,而且蒋管区的人民听了也喜欢;第三是扩大解放区。再从国际形势看,也是有把握的。战争的进程完全像周恩来所预见的,

经过一年的作战,解放军已基本上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争取早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共中央于 1948 年 9 月 8 日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制定第三年的战略方针和各战区的作战任务。周恩来根据解放战争前两年的作战, 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已变得更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我军已基本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情况,在会上提出第一“‘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且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第二,‘今后仍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攻坚战则可能增多’,使‘攻坚与野战互相结合’。第三,增强各战场的战役上的协同与配合。第四,做到后勤供应统一计划与相互配合。第五,‘军事组织逐渐走向正规化、集中化’。在第三年的作战计划中,全国作战的‘重心在中原’,北线重点在北宁路。”(56)他提出的“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的建议受到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书记处立即连续开会研究打大仗的问题。不久他就协助毛泽东部署、指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开始了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决战。战役发起后,周恩来密切掌握战役的发展,根据中共中央的意图适时起草了许多重要的文电。辽沈战役发起后,原定方针是首先攻取锦州,切断敌人由陆上撤往关内的通路,将东北之敌在东北予以歼灭。这是关系到辽沈战役能否获得全胜的至关重要的一着,对下一步平津战役的实施也有重要意义。而林彪却因位于葫芦岛之敌有增援锦州的可能而动摇了决心,于 10 月 2 日致电军委。周恩来当日立即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林彪、罗荣桓,严肃指出:决不能因敌情的某些变化而动摇决心,“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关北援之敌,而关键则是迅速攻克锦州,望努力争取十天内外打下该城。”(57) 锦州、长春解放后,周恩来又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东北局并告林彪、罗荣桓, 提醒他们“必须估计到沈阳敌人在受锦、长两处惨重失败的打击下,有选择依现态势西退或转向营口由海路撤退的两种可能。”(58)但这一重要指示并未引起林彪的重视,以致少数国民党军队经营口从海路逃走。毛泽东曾批评林彪:这件事“是一个不小的失着。”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发起前为把傅作义的主力拖在平、津、张、保地区,以便东北野战军入关协同华北部队将其彻底歼灭。周恩来对此作了周密地部署。

11 月 9 日,他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电华北局并告东北局,指出:傅作义“正徘徊于平津张保之间,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似尚未下最后决心。但我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匪桌其嫡系三个军及骑兵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59) 因此,为了拖住傅军于平、津、张、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60)特部署华北第 2 兵团一部分兵力向太原移动,

第 3 兵团停止执行攻打归绥的计划,并令程子华、黄克诚部担任监视北平傅

军的任务。他 17 日再次致电东北、华北两野战军领导人:“从全局看来,抑

留蒋系 24 个师及傅系步骑 16 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既可继续在涂淮地区歼敌,也便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长江下游。”(61)“但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62)要他们郑重考虑东北野战军应提前于 11 月 25 日左右向关内开进。电报中还提到:“太原早克确有惊动蒋傅促其西撤南撤的危险,现正与徐周电商是否可以暂时停攻,就地休整,待你们攻平津时再打太原。” (63)19 日,就程子华、黄克诚请求占领滦河铁桥问题,周恩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此举将会有惊动榆关滦洲之敌,使其过早退缩唐山津沽、从海上

撤退的危险。东北野战军正提早入关,派队占桥问题应在林、罗整个作战计划之内。”(64)这一系列指示,对抑留傅军主力于平津地区取得平津战役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在这个时期,提出的作战思想和指导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必须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保持高度警惕,并随时做好进行军事反击的各项准备。

  2. 对蒋介石发动的军事进攻必须进行坚决反击,以有力地配合谈判斗争。

  3. 作战应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保守地方只能在有利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前提下进行。

  4. 要善于调动敌人,力争歼敌于运动中或立足未稳时。

  5. 集中优势兵力先打诸路敌军中较弱的一路,或敌军诸阵地中较弱的一点,以求各个歼灭敌人。

  6. 依据战局的发展变化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在对我有利的战场上及时组织战略反攻。

  7. 一个战役指挥员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始终放在那些对战役进程有重要影响的问题上,战役计划一经决定只要敌情无大变化,即应坚决按既定计划实施,决不要轻易改变决心。

  8. 全局在胸,为了夺取全局的胜利,宁可牺牲局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