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战术研究和战术指导

朱德作为全军的总司令,既要参予战略决策,更要具体组织和指挥战役、战斗。他说:“每一次战役,不是坚决的胜利,便是残酷的失败,我们要从较远的眼光来提高我们的军事学术。”(64)他形象地把军队的作战经验比作一大篓子散钱,而把战术比作钱串子,可以把作战经验串起来,不再是散的了。他很重视总结实战经验,把它上升为理论,成为战术;再用以指导部队的实际战斗。他不但自己孜孜不倦地研究战术,还动员广大指战员一起研究。他说:“红军军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65)他认为,高级干部要注意战略战役,一般同志要注重战术。如果部队不懂得战术,要想取得战略战役的胜利也是不实际的。1933 年 6 月,他在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编辑出版的刊物《红色战场》上提出了关于山地战的九个问题,引导大家讨论,以提高战术水平。有的战斗没有打好,他总要在战术上寻找原因。如第四次反“围剿”时,红军第 5 团在屋头街战斗中,未能消灭敌人,自己略有损失,战后总结又没有抓住要害。朱德写了《对于振堂、伯钧两同志屋头街战斗论文的意见》帮助他们提高到战术上进行总结。此外,为了指导中级和初级指挥员提高指挥和掌握队伍的能力,撰写了《怎样指挥和掌握队伍》、

《怎样学习行军》、《对防空应注意之点》等文章。在每一次比较重大的战斗以后,他总要从战术上来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充实、验证已有的战

术,或对原有战术加以发挥和补充,这几乎已成了习惯。甚至长征期间,他在左路军受张国焘挟制的情况下,为了保存红军实力,他忍辱负重,仍不放松指挥作战并作战斗总结,对部队进行战术指导。从保存下来的他在 1935 年 10 月、11 月间写的六篇战斗总结看,大多反映了他关于山地战、隘路战、追击战、运动战、遭遇战、袭击战等战术思想,有的还对原有战术作了补充和发挥。如 他在总结天芦战役的青龙场战斗时,除指出要在战略上打敌之主力,在战术上则打敌之弱点外,还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实行迂回、包围、截击,逼他退出阵地进行运动战,最容易消灭敌人,”等等。

抗日战争开始后,战争诸要素发生了变化,作战方法当然也要随之变化。为了对付日军的奇袭和合击,1938 年 1 月,他和彭德怀提出了十六条战术原则,其中包括:在敌分进合击中,应在敌诸支队暴露的外翼侧实行机动;应突击敌之后尾而不是先头部;对敌进攻保持高度的突然性质,迅速解决战斗, 能迅速转移突击方向;行动极端秘密,利用昏暗夜间接近敌人,战斗过程主要是白刃战;在主要方向突击时,对次要方向以游击队袭击以迷惑之,等等。(66)充分体现了他提出的迅速、秘密、坚决这三条关于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2 月又提出指挥作战的五项基本原则,其中第四条提出:“如遇敌人进攻, 只以小部与敌作有弹性的周旋,主力应隐蔽的、迅速的转向敌侧后突然袭击。”这是他早期的关于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突击方向,而以小部于次要方向箝制和吸引敌军的战术思想在新条件下的发展。1938 年 4 月,就是采用这种战法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其他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作战,大体也是这样打的。在抗战两周年时,朱德把抗日根据地这种就利避害的机动战的原则概括为:“小股进退,分支袭扰,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利害变换,毫不犹豫,拿定火色(意为掌握火候),转入外线。”(67)这个机动战原则,体现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在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客观情况提出了两个大难题,即如何攻破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和如何大规模歼灭国民党军主力。朱德亲临前线,具体指导了石家庄战役,取得了攻坚战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坑道作业,炸药开路,炮、炸、步协同:集中火力,突破一点,迅速扩张等一整套攻坚战术(68),解决了第一次难题。对于另一个难题,朱德提出了“钓大鱼”战术, 把国民党主力比作大鱼,定出系统的斗争方针,用迂回曲折的办法与它斗争。大鱼上钩后,不能马上扯上来,先要把它弄疲劳。“它来攻,我就退,有条件就阻击一下,没有条件就不阻击,把它拖得很疲劳,弹药也消耗得差不多时,再用大部队去奔袭歼灭它。”(69)实践证明,这种“钓大鱼”的作战方法极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