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大殿·

故宫“太和殴”、“中和殿”、“保和殿”,俗称三大殿,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筑。

太和殿就是人们俗称的“金銮殿”,面阔 11 间、进深 5 间,殿内共有

72 根楠木柱,重檐四阿庑殿顶,彩画双尤合玺大点金,是封建社会最尊贵的

形式。大殿通高 37.44 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物。太和殿内有 6 根蟠龙金漆柱,中设楠木金漆雕龙宝座。民国袁世凯曾将宝座搬走,换上西式高背大椅,1964 年宝座才回归原位。宝座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都是铜胎嵌丝珐琅制品。象驼宝瓶,内盛五谷,象征太平五谷丰登; 角端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万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 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殿顶正中为穹隆圆顶,称藻井,镇压火灾之意, 井内巨龙蟠卧,口衔宝珠,叫轩辕镜,相传是中国远古时黄帝所造,以示自己是正统皇帝。镜下正对宝座。但现在并不是这样,据说袁世凯害怕大圆球掉下将他砸死,故将宝座后移。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之地,明、清两代有 24 位皇帝在此宣读即位诏书。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及册立皇后、派将出征、金殿传肿时,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百官朝贺。1909 年末代皇帝溥仪在太和殿登基时年仅 3 岁,其父载洋将他抱扶在宝座上。大典进行时,热闹庄严的场面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载沣随口劝道:“不要哭,一会儿就完了。”事后, 人人都说此话不吉。说也巧,溥仪只做了三年皇帝,清朝就灭亡了。1920 年, 民国政府在太和殿举行过一次文官考试,礼节隆重,俨然皇帝殿试。国文题目“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论”,官员们被弄得晕头转向。

太和殿露台上东设日暑,象征授时;西设嘉量,是全国标准量器。殿前有广场,占地 3 万多平方米,是宫内最大的广场。中间是用巨石铺就的御道,

左右是磨砖对缝的海墁地砖,东西各有 100 余块仪仗墩石。御道两旁放置铜

制品级山,每行自正、从一品至正、从九品共 18 级,东西各两行,文东武西。举行典礼时,大臣根据身份跪于品级山旁。

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汗广各 5 问,每面均长 24.15 米,是一座单檐四角攒尖鎏金主顶的方形殿字。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先到中和殿暂坐,受官员行礼后再去太和殴。每逢坛庙祭祀,皇帝要在中和殿读祭文。二月去先农坛演耕的前一天,要在这里验看种子、农具和祝文。清代每修玉牒(家谱), 皇帝都要在此举行视看仪式。中和殿内陈列两座八人抬肩舆,每逢太和殿大典,皇帝都要乘肩舆从乾清门至中和殿。肩舆共分 4 种: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便舆又分暖舆和凉舆,皇帝平日出入均乘便舆。

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广 9 间,深 5 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明代册立皇后、太子时,大臣上表,皇帝在此殿受贺。清代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在这里宴请新疆及蒙古王公大臣。公主下嫁时皇帝亦在此宴请三品以上大员,定例宴席 70 桌、全羊 63 只、酒 20 瓶。保和殿后有一块巨大的雕石,以整块艾叶

青石雕成,长 16.57 米、宽 3.07 米、厚 1.7 米、重 200 多吨,产自北京西南房山县。

三大殿是故宫前部的中心,后面东西横向的广场是朝廷与内廷的分界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