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秀色·

圆明园是我国皇家宫苑园林的典范,是园苑与官廷的完满结合。园内,由大宫门到前湖北岸属宫廷区,占地较少,相对独立于苑林区。宫廷区外朝在前,内寝在后。作为外朝的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等建筑严格对称,高大辉煌,具有庄严的宫廷气氛。前湖北岸的“九洲清宴”是帝后们的寝宫,主要有“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等,幽静而雅致。官廷区后为园林区,其建筑错落有致,形式多样,如“汇芳书院”形如弦月、“万方安和”呈冬暖夏凉的 ·圆明秀色· - 图1(万)字形、“清夏斋”呈工字形、“涵秋馆”呈口字形、“澹泊宁静”呈田字形、”湛翠轩”为曲尺状等等。建筑内部以门罩、屏风、碧纱橱等间隔,曲折多趣。宫廷区与园林区由一条长 320 米的南北中轴线融揉衔接起来,从严肃封闭的宫廷进入到豁然开朗的园林,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前后湖沿岸环有 9 座小岛,寓意“禹贡九洲”,天下太平。圆明园以水景取胜,既有广阔平静的湖面,又有狭窄湍急的溪流。园中

最大的水面是园东的福海,宽达 600 余米,取“福如东海”之意,其它众多的小水面由回环萦绕、纵横交错的水渠、小溪串连成完整的体系,再配以叠石堆山、聚土成岗,形成近百处层层叠叠、山复水转的自然空间,宛若天成。水,不仅是造景得景的重要因素,还是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水路游览的方便。

圆明园有“万园之园”的美称,这是因为园中有许多相对独立且有特定意境的小园林,它们变化多姿,各有其趣。如“上下天光”和“镂月开云” 是背山面水、“柳浪闻莺”和“接秀山房”为左山右水、“清泊宁静”和“九孔桥”是面湖面溪、“杏花春馆”和“紫碧山房”为叠石临湖、“湖山连望” 与“一碧万顷”乃前有山蟑后临阔水、“武陵春色”则座落于群山之中。

圆明园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乾隆 6 次下江南,遍游江南名胜, 命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再于园中仿建。如仿“海宁安澜园”建“四宜书屋”; 仿浙江鄞县“天一阁”修“文源阁”以贮《四库全书》;仿杭州“小有天园”、苏州“狮子林”、南京“瞻园”建长春园里的“小有天园”、“狮子林”和“茹园”等。其它如杭州的“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平湖秋月”、“苏堤春晓”等在圆明园中都有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还首次将一组欧式官苑点缀于其中,这就是位于长春园北的西洋楼,是由当时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传教士王致成、蒋友仁设计筹划的,其建筑形式呈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及栏杆、扶手均为欧洲古典样式,但细部和装饰却充满中国民族风格。西洋楼是把欧洲和中国的建筑体系及园林体系结合起来的创造性尝试,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而且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标志。圆明园既不同于规范的法国勒诺特风格,也不同于英国自然主义风格,而是注重摄取自然界本身的生命。这种东方情调的浪漫主义通过郎世宁等人的介绍,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圆明园因此被誉为“东方的凡尔赛宫”, 英国皇家建筑师张伯斯称圆明园是“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动人的总体”,并为肯特公爵设计了欧洲第一座“中国式园林”丘园。可以说,圆明园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圆明园是清朝政务活动的中心之一,为满足帝王穷奢极欲的需要,其建筑装饰富丽堂皇,大多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翡翠、水晶、玛瑙、

玳瑁、象牙等珍宝刻作山水、楼阁、花木虫鸟、人物等,镶嵌在紫檀或漆器上。建筑物内有精美的陈设,充满难以数计的罕见珍品和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园内还有大量的档案文献、文物和历代图书。圆明园不仅是一座皇家的大园林,还是一座综合性的艺术宝库,一座宏大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