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庙会文化

庙会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从前,每逢佛祖诞辰、寺观做法事等,庙字信徒汇聚,商贾云集,民间艺人前来演出,遂成庙会,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公元 907—1125 年),称为“上已春游”。元、明两代,北京庙字逐年增多,庙会随着宗教活动逐渐兴起。明清以来,北京的庙会分力平时轮流开放和年节开放两种。

平时轮流开放的庙会,后期香火已断,而集市照常。著名的有“隆福寺庙会”,每月逢一、二、九、十日开放;“护国寺庙会”,每月逢七、八日开放;“白塔寺庙会”,每月逢五、六日开放;“土地庙庙会”,每月逢三日开放,“花市庙会”,每月逢四开放。这样每天都有庙会,商贩和艺人跟着来回赶档子。各处庙会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通常庙内前院为争柳竹帚,锅碗瓢盆等山货;二院、三院为布儿、衣服鞋帽、儿童玩具;大殿须弥座上多是卖艺的场子,评书、大鼓、相声、戏法,下一而足;塔院则是风味小吃,如豆汁、灌肠、扒糕、凉粉、年糕、爱窝窝等,因季节而异。并有河北梆子、评戏、十不闲莲花落等戏曲棚子。间有相面、圆光、卜算、点痦子、拔牙等医卜、星相的摊子;庙外夹道大多是卖花、鸟、鱼、虫的集市。除此之外,平时还有初一、十五开放的庙会,如“朝阳门外东岳庙”、 “九天宫”、“十八狱”;和平门内“吕祖阁”;崇文门外“南药王庙”;

西直门内“崇元观”;广安门内“报国寺”等等。

最热闹的还是年节庙会,每年结合庙里的宗教活动开放一次,时间最长的达 19 天,最短的仅一天。正月初一有前门外“关帝庙庙会”;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和平门外“厂甸”、“火神庙”和德胜门外的“大钟寺庙会”等等; 正月庙会频繁,此外还有西便门外“白云观庙会”、前门外与东直门内精忠庙的“烧秦桧”、地安门外城隍庙的“烧火判”、“灯会”、安定门外黄寺、德胜门外马甸黑寺、和雍和宫的“跳布扎”,等等。二月初一至初五崇文门外“太阳宫庙会”;三月初一至初五东便门外“蟠桃宫庙会”。四至六月有西直门外“万寿寺庙会”和北京西北的“妙峰山香会”、大南顶、小南顶、中顶、东顶、北顶、天仙庙、丫髻山等庙会,以及左安门外十里河的“关帝庙庙会”、崇文门外的“卧佛寺庙会”、天安门内容果寺的“晾经会”等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有宣武门外南横街的“江南城隍庙庙会”;八月初一至初三、腊月二十二日有崇文门外“灶君庙庙会”等等。

庙会上,出售各种土特产品,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最有名的如隆福寺的古玩旧书;护国寺的藏香、藏青果;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的木器、藤器,皆属特有。年节庙会所售皆系“耍货”,如白云观的小漆佛; 财神庙的纸元宝;太阳官的太阳糕;北顶的草帽、花篮;城隍庙的莲花灯; 大钟寺的风车等等。游人购归,以为逛庙会的标志。

庙会集市自 60 年代初就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直至近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潮推动下,1984 年首先出现了“地坛文化庙会”;1987 年又相继开办了“龙潭湖庙会”、“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大钟寺庙会”、以《红楼梦》元妃省亲摩拟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大观园庙会”和玉渊潭、月坛等名称不一的游园会;1988 年北海公园、中山公园举办了夏日大型灯会;什刹后海举办了荷灯游园会(孟兰盆会摹拟表演),1992 年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光翌城”游园会,月坛体育场举办了”奥林匹克之夜消夏晚会”;同年 9 月首都图书馆又举办了“文化夜市”等等。

80 年代后期恢复的传统集市有什刹海荷花市场、钟鼓楼“庙会”等等。新型“庙会”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首都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商业活动,给古城带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