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鸟与养鱼

玩花鸟鱼虫是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也是太平盛世、人民安乐的象征。清代,北京人养鸟儿成风,一清早便有八旗子弟的“鸟儿迷”们出去遇

鸟儿。很多提着圆形白茬水磨细竹的笼子,问有紫漆笼子⋯笼内“红靛额” 或“蓝靛颏”在笼条(龛内横用的竹棍)上跳上跳下;有的提着半圆顶、长方形的“丘子”笼,里边养的是“自自红儿”;有的双手各提一只,甚至双手各提两只。也有的只举一根戳棍,上端横上一根“曲架”,将鸟用细链拴在上边。早起遛鸟,顺便遛弯,既遛鸟儿,也遛人,人与鸟儿俱得新鲜空气。更主要的是通过遛鸟与同好者比比”放份儿”:一比鸟儿;二比鸟儿具;三比饲养效果;四比鸟儿驯得如何。

遛鸟不独是给鸟儿“放风”,主要在于驯鸟儿,教给鸟儿一些小技艺, 以作观赏、娱乐。以前空旷地带很多,于是鸟迷们每早云集,遛鸟放风、交流驯鸟经验。“花红鸟”是可驯之鸟,所以普遍被人饲养,如“遛鸟与养鱼 - 图1”、“老西儿”、“太平鸟”、“灰儿”、“皂儿”,都能教练“打弹”;“交嘴”、“黄鸟”、“黄麻儿”、“竹点儿”等鸟儿都能教练“叼旗儿”。

遛鸟儿、驯鸟儿之余,多是到附近茶馆品茗小憩,把各自的鸟儿笼子挂在茶馆房前,群鸟齐鸣,如入森林。鸟迷们聚会的茶馆,往往招至一些“慕鸣”而来的顾客。所以,店主人为兜揽生意,就邀请养有好鸟的老主顾前来“赛会”谓之”串套”。

如今,北京市面上又出现了新的“太平父老”——离退休的老年人。清晨,他们在街头公园或绿地树林儿内携笼而逛,有的竟蹬着小三轮车运笼而游。累了就将鸟笼挂在树权上。老哥儿几个席地而坐,侃侃养鸟经验,兴许再来两口儿京戏清唱。从一张张面纹疏展、笑口颜开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这是他们辛劳一生所换来的安逸,自然得到社会的公允。街头遛鸟儿人的出现,标志着老北京风俗的复苏。

老北京夏日里以“天棚、鱼缸、石榴树”为生活情趣,玩金鱼则不限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穷养富喂皆有。

春起,街头巷尾有人挑着两个木浅儿,大声吆唤“大小嗳,小金鱼儿来卖!”好像给人们送来了春讯。春节各大庙会皆卖“小金鱼”,用玻璃缸盛上净水,配以绿藻,令人赏心悦目。更因“鱼”与“余”谐音,为取“年年有余”之意,人们都喜欢买一缸带回家去,摆在客厅、堂屋作为观赏物、吉祥物。

北京人常养的金鱼分为两大类:一是沿街叫卖的小金鱼,是属鲋鱼(鲫鱼别种)。早先,西山一带古刹放生池中,朱鱼万头就是这一类。另一种是较为高档的“龙睛鱼”,种类很多:不同颜色的有红龙睛鱼、花红龙睛鱼、墨龙井鱼、蓝龙睛鱼、紫龙睛鱼等;不同形象的有鸭蛋鱼(身短而粗,形似蛋圆)和衍化而来的青绒球蛋鱼、红绒球蛋鱼、青绒球蛋鱼,以及青、蓝、红、黑相间的“五花球蛋鱼”和两眼生于额上的“望天鱼”、浑身遍生珠粒的“珍珠鱼”、国外引进的翻腮鱼等等。这些珍贵品种多为府第、宅门,小康之家饲养。

高档观赏鱼一定要养在鱼盆内,最讲究的用口径 1 米以上的紫砂大缸, 瓦盆次之。天棚下边,以甬路为中心,每边 4 盆金鱼,4 盆荷花,对称而设。主人每天要到附近池塘捞鱼虫儿作饲料,或者向卖鱼虫的订货,让人按时送货上门。而且不等盆内的水浑浊就得换水,最好是用河水,如用井水、自来

水就必须经过多日晾晒的“老水”。平时,还必须用铁制的吸筒,吸去缸底的鱼屎、秽物。总之,养鱼极为繁琐,要求精细,如自家管理,实为苦中求乐的事。

50 年代后,个人就很少有养高档金鱼的了,一般人只能在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动物园等处观赏。从国外引进的观赏热带鱼,多养在玻璃厨窗里。但近几年北京西直门一带还开辟了一个专门的鱼鸟古玩市场,个人养高档鱼的风气大有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