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迎新年
除夕夜是老北京人的狂欢夜。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样的庆典几乎部集中在这一夜举行。
妇女们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儿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售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换上长袍、马褂儿或坎肩,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红、大绿的旗袍。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 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门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 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 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欧豆腐、芥未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 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套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下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请神下界。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 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些“压岁钱”。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采的电影、电视、体育等文艺节目。除夕之夜,全家欢聚一堂,边吃边玩,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 年始,北京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免引起火灾、人身伤亡,以及造成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等。如今,市民渐已习惯安静、祥和、欢乐的气氛中度过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