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台与长廊·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大门,宫门 5 个,三明两暗,檐下是光绪手书“颐和园”匾额。门前御道丹陛之云龙石上雕刻着二龙戏珠,是皇帝尊严的象征, 大臣犯罪都用御棍在石上拷打。慈禧在世时,东宫门只有她、皇帝和皇后可以进出。
入门西行是“仁寿门”,门旁有二块似猴似猪的青石,习称“猪猴石”, 象征孙悟空和猪八戒守卫着皇家大门。仁寿门内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尤其是被八国联军烧毁重建后,似乎成了清室金銮殿。仁寿殿中间的高台称地平床,上设屏风(紫檀木雕制,顶有金色闹龙九条,中间玻璃框上有 226 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宝座(慈禧和光绪所用)、掌扇(古由宫女执掌,宋代以后置于主座后面架上)、角端(独角怪兽,实为熏香用的铜炉)、鼎炉(焚烧木炭的取暖器)、鹤灯(点蜡用的大烛台)。大殿内南北两端各有暖阁,是上朝时大后和皇帝休息的地方。壁上悬挂大“寿”字,绘有蝙蝠和彩云图案,意为“百蝎(福)捧寿”。
从仁寿殿北行就到了“穆和园”,其前身是“怡寿堂”,英法联军焚毁后,慈禧花 71 万两银子重建,是一组以大戏台为主的建筑群。大戏台高 21
米、宽 17 米,有上、中、下三层,是清代所盖三个大戏台中最大的一个(其他两个是故宫“畅音阁”和承德“清音阁”)。大戏台结构奇巧精致,第一层舞台顶板上备有绞车和 7 个“天井”,扮演神仙的演员可从天而降。舞台
地板还有“地井”,供扮鬼魂的演员出入。舞台底部有水井和 5 个方池,配合剧情可引水上台,效果极为壮观。每年西太后做寿,三层舞台要演出相同的吉样戏,著名演员有谭鑫培、杨小楼、刘赶三等人。1984 年 9 月开始,德和园有宫装男女为游客服务。
绕过仁寿殿南侧的山包,眼前豁然开朗:昆明湖碧波荡漾、万寿山金碧辉煌;远处西山群峰重峦迭翠、近处玉泉宝塔巍然挺立。这里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抑景”和“借景”,前者以土山屏挡前方景物,给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后者给人园外景物似在园内的感觉。
湖边有“玉澜堂”,是“戊戌政变”后慈禧囚禁光绪的地方。殿中有一堵厚厚的砖墙,是为防止光绪逃跑而加固的。可怜的光绪只好在这座囚笼里来回走动,以杖击地发泄心中的积怨。现在地上仍凹凸不平,传说就是光绪杖击的遗迹。玉澜堂有东西暖阁,炕上卧具都是原物。堂后为“宜芸馆”, 是光绪皇后的寝宫。
宜芸馆西北为“乐寿堂”,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月初十在此居住。正门“水木自亲”面临昆明湖,慈禧从大内由水路来园时就在这里下船,现在是“慈禧车乘陈列室”,其中一辆汽车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第一辆汽车, 是袁世凯送给慈禧的礼物,但慈禧害怕汽车不安全,而且司机居然坐在前座, 因此从未使用。院内有巨石,原产房山,明代爱石成癖的米万钟,历经干辛万苦也只将它运至良乡,故称“败家石”。一百多年后乾隆谒拜西陵时路过良乡发现此石,一旁的刘墉附会说,此力房山灵石,因不愿夫米家才停卧于此。乾隆遂将此石运往乐寿堂,因大门太窄,故破门而入。乾隆之母闻言大怒,为挽回僵局,刘墉又说,此石似灵芝,能添瑞气,象征人寿年丰,皇基永固。乾隆因之赐名“青芝岫”,并在石上题“青芝岫诗”,太后才满意。现在诗迹尚存。乐寿堂中间是慈禧起居室,她在此吃饭时每天饭费 60 两自
银,当时可买大米 7000 斤,真是“帝后一席饭,农民半年粮”。
从乐寿堂西配殿过“邀月门”就是著名的长廊了。长廊始建于 1750 年,
被英法联军烧毁后予以重建。全长 728 米,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它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像一条玉带将远山近水和各种建筑联在一起。颐和园建筑多而不乱,很大原因就归于这条长廊。长廊每根栋梁上都绘有彩画, 总计 14000 多幅。彩画职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曲艺等,还有山水、花鸟、虫鱼等写意画,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栩栩欲生,故有“画廊”之称。1959 年廓内彩画油饰一新,文革时期曾以面粉涂盖,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