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封都一处

“都一处”烧麦馆的发家史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旧时,“都一处”有三件值得夸耀的“宝”,即御赐匾额、宝座和“土龙”(土甬路〕。

清乾隆三年(公元 1738 年),有个原在前门外肉市”碎葫芦”酒店学徒的山西人,姓李,在鲜鱼口附近摆酒摊。后来靠积攒下的钱买下地皮,盖起了一间小楼,开了一个李记酒馆。当时,前门外的酒饭馆很多,竞争非常激烈。李掌柜的为了在竞争对手中求生存,一向是兢兢业业,早开晚关,坚持物真价实,殷勤待客。但生意仍无较大起色。

却说乾隆十七年(公元 1752 年)除夕,别家店铺都已上板,只有李家酒店点着油灯照常营业。忽然外面来了三位顾客,看上去一主二仆,主人文人打扮,二仆年事己高,却没留须,各执一灯伺候左右。李掌柜只当是一般文人,将三位请至楼上,殷勤招待,急忙端上酒菜和热气腾腾的烧麦,主人模样的顾客品尝后极感满意,便与店主人聊起天来,间酒店什么字号。店主谦恭地回答说:“买卖小,还没有字号。”这位文人模样的顾客说:“今天晚上,全城商号都关了门,只有你一家还做买卖,就叫‘都一处’吧!”当时, 店主人也未介其意。未料过了不几天,皇宫里派出人来,送来一块乾隆御笔“虎头匾”,并说明原尾。店主人这才知道,除夕夜是当今万岁驾到,自己未识龙颜,当即望空叩谢天恩,并将乾隆帝坐过的椅子用黄布包上,称为“宝座”,供奉起来。还将乾隆帝走过的甬路,也不准再扫。后来,两旁铺了砖石,中间甬路仍保持土路,又经顾客脚上带进来的泥土,日积月累,越来越高,一直通至柜房,称为“土龙”,因由其起家发财,故又称“财尤”。店家借此进一步渲染神秘气氛,在店内尽头放了两口大酒缸,一边一个,一半埋于地下,一半露于地上,里面贮满了酒,水汪汪的像两只大眼睛,称为“龙眼”,以示此店与众不同。就这佯,都一处的名声不胫而走,许多人慕名远来,每日门庭若市,坐无虚席,大有应接不暇之势。

都一处所以久立不败之地,并不光靠这种传奇故事来支撑,主要还在于它经营的应时小卖具有独特风格,如“佛手露”、“炸春卷”、“炸三角”、“烧麦”等等。

都一处的烧麦选料严格、制做精细,选用精白面粉,烫面为皮,包以三鲜(猪肉、海参、鸡蛋、虾仁、玉兰片)或水打猪肉馅、蟹肉馅,用特制轴棍将面擀成直径 3 寸的莲花折皮,包馅时用手捏成石榴状,然后上笼屉蒸熟, 摆在盘内状如洁白晶莹的玉石榴,吃起来味道鲜美异常。

建国后,都一处成为国营餐馆,从鲜鱼口南边一间小楼的旧址迁到前门大街鲜鱼日以北路东的新址。之后,店堂又经翻建、修整、装饰,已经是一座装修美观、设备齐全的营业大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