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交响曲

现在北京人的交通工具有“的士”、“中巴”、小公共、地铁等,名目繁多,然而对“工薪族”而言最多用的还是公共、电汽车和自行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一天到晚地满城跑,级别不够没有小车,腰包不鼓打不起“面的”,骑自行车又太累,于是只好坐公共汽车。北京城里就有一大批这样的“挤车阶级”,由此便生出许多乘车的故事、乘车的感慨。

说起拼车,老北京人特别留恋 50—60 年代。那时城里人少,上车秩序井然,谦让老、弱、病、残、孕蔚然成风,上下班高峰时,“劳驾”、“借光” 之声不绝于耳。可从文革“大串联”以后,坐公共汽车就成了实践“物竟天择,强者生存”的最好场所⋯⋯

夏天,在马路边“长脖子老等”似地候车,急出一身汗、晒出一身油儿。好不容易汽车来了,经一番奋斗登上了汽车,嘿,人挤人、肉挨肉、汗浸汗, 整个一个大蒸笼、活脱脱一个“多味斋”。遇上堵车,或蜗牛般爬行、或半天不动弹,让你心焦,真怕上班或约会迟到。挤着、急着、喊着下了车,身上早被汗水洗了一遍。冬天的滋味也不好受,没有玻璃或者摇不动玻璃的“风口车”开起来,车厢变成鼓风楼,足能让你去领会什么叫“八面来风”,体验什么叫“透心儿凉”。

仔细品味挤车心态,大约没挤上车时,就埋怨车上的人不肯动弹,巴不得车多停一会儿。一旦自个儿挤上了车,又嫌车下的人没完没了,恨不得车立马儿开动。态度变化之快,就在踏上车门台阶的那一瞬间。于是有人曾称这台阶为“变心板”。同样微妙的体验差不多在每个人身上都会交替出现。不管挤不挤、不管冷不冷、不管热不热,乘车族还得每天守着汽车满城

地跑。伴随着北京人的生活,公共汽车交响曲,使人们体验着苦涩,但也平添了不少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