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江米人

“面人儿”是江米面捏成的,故老北京人直呼为“江米人儿”。早年多是供品或礼物上的一种点缀品,富户办生日,寿堂上供的发面寿桃上面,要插一堂“八仙庆寿”的面人儿当供花;办丧事的人家,请僧人为亡人做“身后功德”,要放焰口向“十方法界无祀孤魂”施食放赈,所以要在蒸锅铺买一堂“斛食饽饽”,上边也要插上象征鄷都城(即阴间)里的戴罪之鬼的江米人。此外,一些人家的小孩满周岁时,姥姥家要把白面做的小寿桃堆垒成一个大寿桃,并在顶端插上一个“麒麟送子”的面人儿。

但面塑技术主要还是用于制作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旧时北京街头,尤其是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等定期庙会上,常常出现一些捏江米人的艺人。他们用蒸熟后着色的江米面面团当众捏塑一些戏剧和文学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但最能引人入胜的是时装人物。民初有捏“王二小赶脚”的,捏出骑在毛驴上的妇女有的梳着“苏州撅”、的有梳着“喜鹊尾儿”怀中还搂着娇儿, 维妙维肖,40 年代末,有的捏出穿着高跟皮鞋、短大褂,手执旱伞的少女; 穿着土黄色童子军制服、黑白两色回力球鞋的小学生,确实富有生活气息。手艺高超的还能当场为土顾塑像。不论神情如何,起码被塑人物的脸庞、头型发式、粉黛、首饰、衣服鞋帽是不爽毫憧的。

由于面塑这种艺术作品有它独特的风格和情趣,为人们所喜爱,所以至今并未绝迹,而由北京著名的面塑艺人郎绍安、汤子博和曹仪策等继承下来。

郎绍安擅长做京剧中的盔甲人物,尤其爱做挂帅出征的“穆桂英”,还有“吕布”、“钟馗”等,都是他的拿手杰作。由于他善于学习,吸收了一些微雕技术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开创了核桃面人的制作艺术。这种面塑是在半个核桃壳内塑造人物。如“水帘洞”、“花果山”等,其面人高约 2 厘米, 真可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汤子博的拿手杰作是历史人物和神佛塑像等,如“白水滩”、“武松打虎”、“托塔李夭王”无不捏塑得神形毕肖。

曹仪策的代表作除“林冲夜奔”、“鲁智深”而外,要以 1962 年塑制的

“大观园”为其技艺发展的高峰,这件作品容纳了《红楼梦》中 300 多个人

物,无不各具神采,栩栩如生。整个作品 10 米见方,楼台亭榭,花草树木, 山石湖水,亦无不精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