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妍古寺碧云深

出香山公园北门,就到了西山名刹“碧云寺”。

碧云寺是西山最雄伟壮丽的一座古老寺院,创建于元朝至顺二年(公元1331 年),时称碧云庵。明正德年间,太监于经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扩建为寺,并在寺后修建坟墓,做为死后葬身之所。嘉靖初年,于经获罪身死,心愿未偿。天启年间,内监魏忠贤又大修碧云寺,在墓地两侧布列了刻工精美的石雕,也想葬身于此,但他作恶多端,自缢后被分尸悬首, 其党羽将他的衣冠葬入墓中,康熙年间被平毁。清乾隆十二年(公元 1748 年),又进一步重修扩建碧云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碧云寺占地 4 万多平方米,座西朝东,背依群山,面临沟壑。山门前有一座汉白玉石桥架于深涧之上,桥头有石狮一对,据说是魏忠贤所制。山门上高悬碧云寺牌匾,是乾隆手书。过山门原有哼哈二将殿,二将已毁于十年动乱,殿后两侧配有钟鼓楼。再上是天王殿,殿中有明代制造的天肚弥勒佛铜像,他手持布袋,满脸堆笑,袒胸露腹,盘膝坐于石座之上,迎接四方游客。过弥勒殿是正院,院中有水池,一座石桥架于他上,池水清澈、游鱼可数。传说明万历皇帝曾游西山至此,见池中锦鳞穿梭,龙颜大悦,遂饮宴于石桥上,石桥也从此成为御道。

过石桥是正殿,前有露台,左右矗立八棱经幢。正殿中原有释迦牟尼佛像,后有一座双檐琉璃碑亭,亭内石碑记载着寺院的由来及规模。碑亭后为菩萨殿,菩萨殿后是孙中山纪念堂。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碧三寺停放灵柩,1929 年移葬南京紫金山。新中国建立后,为表达对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与怀念,建孙中山纪念堂,每年先生寿辰、忌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方面人士都要到这里举行纪念仪式。

纪念堂北边跨院为行宫院,原是王公大臣们休息之处,现为“含青斋” 和“水泉院”,含青斋是 1925 年“西山会仪”旧址,水泉院景致最佳。岩壁下一股清泉流出,淙淙若琴,名“卓锡”,明代就有文人墨客在此题咏。泉水右边数丈高的石壁上竟生有十几株古柏,浓荫蔽日。石壁下有三仙侗,泉左有一片竹林,微风徐来,簌簌絮语,这时坐于泉边,听流水筑琴、观古木巍峨,无不爽心悦目。历代画家都为这里的奇树怪石、小桥流水所吸引,纷纷来此写生作画,留下不少名作佳篇。

纪念堂西侧是罗汉堂,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 年)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而建。顶部耸立象征“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梵宫仙字”的宝塔楼阁, 为采光和散水设有四个天井。堂内供佛像 508 尊,其中有 500 罗汉,三世佛

计 3 尊,地藏菩萨、接引佛、韦驮护法和疯僧。疯僧也就是唐代诗僧寒山, 常常以桦皮为冠,布裹为衣,不穿鞋子。疯疯巅巅。他与和尚拾得交好,诗坛齐名。一次秦桧到寺里进香,疯僧在殿墙上题诗,揭发秦桧和老婆王氏在东窗密计诬陷岳飞父子的隐私,并对他吹动火筒,使得秦桧得了瘩背疮,不久毒火攻心,一命鸣呼。后人于是在庙里给疯僧塑像,奉为神明。还有一座佛像端坐在北面房梁上,他就是中国人熟知的济公活佛。传说佛祖如来召集灵山法会,济公贪恋狗肉、烧酒,醉卧乡间,醒来赶到时为时已晚,各佛座位已经徘定,济公不满,于是纵身坐于房梁之上。众佛千姿百态,各现法象。要留心的是第 444 号“破邪见尊者”,只见他顶盔挂甲,罩袍蹬靴,两手扶膝,分明是帝王之像。原来,乾隆羡慕罗汉能受后人香火,于是为自己塑造了这尊佛像,夹杂在众佛之中,真可谓滥竽充数。

从孙中山纪念堂向后拾级而上,是碧云寺最后一组建筑群,以巍然高耸的金刚宝座塔为中心,俗称塔院。塔高 34.7 米,共分三层,一、二层为塔基, 外砌虎皮石,正面有石级可上。正中开券洞,昔日是孙中山停灵处,现以汉白玉封闭,上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三层上,前面两侧各有一座圆形喇嘛塔,后有五座密檐方塔,当中一大塔,四角各一小塔。塔后有一古柏,名九龙柏,干分九枝,如九条蛟龙昂首云天。在此植树,目的是纪念佛祖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事迹。宝塔上遍布精致浮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碧云寺建筑依山顺势向上排列,重重殿宇层层高起,直达山巅,给人曲折多变之感。肃穆的庙宇又与周围的山林景色相映成趣,置身其中,恍入仙境,真是“步入碧云地,忘却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