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鲜艳的京花

北京“绢花”是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唐代,绢花就作为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在宫廷和民间盛行。据说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她每天都要把鲜花插在鬓角上,不仅掩饰了缺陷,而且使她的容貌更显美丽。冬天采不到鲜花,一位心灵手巧的宫女用绸子、绞子扎成假花帮她戴在头上,博得杨贵妃一笑。后来这种假花就逐渐发展成了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头饰花儿。

元朝定都北京时已有生产绢花的行业,但规模不大,至明末清初才兴旺发达起来。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 年),清宫内府御用工厂所设的各种工匠作坊中就有‘花几作’,专司绸、缦、绢、纸等供花、宴花、瓶花等,及至清中期,绢花业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清代著名的民间艺人“花儿刘”—

—刘亨元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奖。

当年,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就是“京花儿”生产和销售的聚集地,一个世纪以前,这里制花作坊鳞次栉比,民间手工艺人云集。清《燕京岁时记》载: “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儿者, 乃妇女插戴之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 京师盂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即古所谓闹装也,是即绞绢花之滥临与!”可见当时的妇女戴花已成风习,尤以梳旗装头的妇女最喜爱色彩鲜艳,花佯新奇的绢花。

绢花的制作需要有精巧们熟的技艺。制作时,先将绢料上浆、平整,然后用凿子凿下花瓣,仿花色而染,用手和窝捶(制花工具)配合制成各种花瓣,定型后,粘成花朵、花蕾,用铁丝和棉纸攒集而成。最初以单色为主, 现发展为深浅不同的多色和套色。造型上吸取国画的表现手法,使牡丹、芍药仪态万千,梅,兰、荷、菊仙姿绰约,各种野花生气勃勃,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造诣。近几年来,艺人们又研制了戏剧花、胸花、帽花、把花、插花、生日蜡烛花、礼品友谊花、宴席酒盆花、结婚礼服花、光荣花、不怕火的烛台花环、纸拉花以及防尘、防水的绢花枝等新品种,在观赏与实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现在大批的北京绢花行销于国际市场,受到了五大洲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