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四九冰上走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新、老北京人男女老少都有三九、四九冰上嬉的爱好。

滑冰是冰嬉的主要形式。过去,没有现代溜冰专用的冰鞋,仅庄鞋上绑块木板,板下安两根铁条,不论是穿骆驼鞍棉的,还是穿“老头乐”毛窝大毡疙瘩的,都可在冰上一逞雄姿。没有固定的溜冰场,年轻人便溜冰“旅行”。一般是从朝阳门码头顺着通惠河一直溜到通州,买上些当地的土特产再溜回北京城,其速度比骑自行车还快。有时数人事前约好,同时出发,看谁最先“荣归故里”。

后来,北海公园辟有溜冰场,每逢阳历年还组织滑冰竞赛,40 年代,有些相声演员在漪澜堂前的冰场上做化妆花样溜冰表演,如同冰上的民间花会,供市民观赏娱乐。

如今,冬季滑冰已经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凡有冰河之处皆有的冰嬉。最忙的是什刹海前海的溜冰场,每逢三九、四九冰固之时,晚间开放, 彩灯闪烁、音乐悠扬,青年男女络绎不绝。荷花市场本是消夏胜地,有了冰场后倒成消寒胜地了。届晚,卖夜宵的、磨冰刀的、修冰鞋的,也都来赶档子。

早年还有一种冰上运动——“坐冰床”,多适于青少年游戏。民间自制的小型冰床——拖床,有如北极爱斯基摩人的雪橇,一人坐、一人拖,来回轮换。冰床是木头钉成的 2 米多长、1 米多宽、半米多高的架子,上面铺有毡毯,下脚安有两根铁条,既可作交通工具,又可做为冰上娱乐。过去,八旗子弟常雇上几个冰床,联缀一起,床上之人或弹唱、或抛球、或饮酒划拳行令,好不欢喜。不过,这种冰嬉风俗仅盛行于清末,民国以后则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