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民间花会

“走会”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歌舞形式,即以走会的形式表演各

种杂技,因此,又叫“武会”。旧时,民间“走会”多结合佛、道教节日,

山坛庙迹开放时“朝山进香”,所以又谓之“香会”。50 年代,北京市举行传统民间文艺会演,认为”走会”不能说明“会”的性质,于是有人提出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旱船、太平鼓等,都是民间艺术之花,

故将“走会”改为“民间花会。”

旧时,“走会”活动有两个高潮。首先是春节、上元节,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均上街表演,锣鼓喧天,十分热烈,成为一种自娱娱人的

文艺活动;其次是每年旧历四月,妙峰山、丫髻山、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等碧霞元君庙开放时,以“走会”形式与群众一起朝

山进香、献神,“自求多福”。平时,民间婚嫁、作寿、办满月、店铺开张利市,可请几档花会来表演助兴。时至今日此风未泯,1994 年 7 月 30 日,“同和居”、“贵阳饭店”迁至三里河大街重新开业,就请了德胜门花会,在门前表演狮子舞。

民间走会排档有其固定规律:“开路头,中幡眠,挎鼓胆,狮子尾”。即舞钢叉的开路打头,其次是五虎棍、中幡(会旗)、双石头、杠子、石锁、杠箱、花坛、天平、高跷、吵子、挎鼓、狮子等 13 档。边走边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清代,皇帝有时将民间会档召进宫中表演,称为走“皇会”。据说慈禧曾谕令众多会档进入颐和园表演,最多时高达 60 档会。如果皇帝有赏便称为受了“皇封”,从此即可用黄旗、黄穗来装饰“拢子”(装道具的挑子), 走会时可以走在其它会档前边。有些会档至今仍保留着“皇封”的旗子。

建国后,城区和农村仍有各种走会活动,逢年过节便欢庆一番,但“文革”中被视为“四旧”横扫一光。浩劫过后,各区、县文化馆

才逐步整理恢复,到 1985 年全市己有 500—600 档会,每逢节假 日,都由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花会活动,极为壮观。有的会档如耍狮

子,被杂技团体整理改编,登上舞台,成为保留节目。1987 年春节, 由市群众艺术馆及崇文区等 20 多个单位组织了首届龙潭杯花会

大赛,共有 100 多档会参加,热闹非常,经专家评选,共有 30 多个

档会获奖。次年花会大赛,更是盛况空前,除本市 100 余档花会外,还

有天津的 12 档花会,山东泰安有“信子”、“手龙”参加,呈现一片火红、热闹的场面。此后,民间花会活动长盛不衰。每于新正便活跃于新兴的各大庙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