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宫与祈年殿·
进天坛西门,不远处便是“斋宫”,它是皇帝祭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 斋宫内有正殿、寝宫、典守房、钟楼等建筑物。正殿无檀,故称无梁殿,
是北京著名建筑之一。顶部为蓝色琉璃瓦,表示皇帝在这里不敢妄自尊大, 而只能“对天称臣”的意思。殿前有石亭,内有一尊铜人,手持“斋戒”二字的牌子,以提醒皇帝用心斋戒,不可胡思乱想。清代铜人有三种形式,一是唐朝宰相魏征像、一是明初乐官冷谦像、一是明朝太监刚炳像,历史上这三人都以刚直不阿著称。正殿后为寝宫,按古礼,皇帝祭天前要到斋宫“致斋”三天,要求不食荤、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事、不近妇女等等。这些规矩对荒淫无度的皇帝来说自然难以忍受,因此雍正后在皇宫内又建斋宫, 即内斋,祭天前先致内斋,举行仪式前几个小时才到天坛致外斋,这样一来斋宫就成为皇帝祭天前的临时休息场所。斋宫东北角有一钟楼,皇帝乘象辇出宫门时始鸣钟,祭把完毕后钟声再起。
出斋宫东行,一条贯穿南北的宽阔甬道出现在眼前,这是“丹陛桥”。“丹”者红也,“陛”者宫殿前的台阶,古代宫殿前的台阶多以红色涂饰, 故称“丹陛”。丹陛桥全长 360 米、面宽 29.4 米,非常壮观。丹陛桥南接圜丘坛、北连祈谷坛,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皇帝走御道、大臣走王道,不可越制。桥体南低北高,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升天之意。桥下有走牲道,又称宰牲门。祭日前,击鼓奏乐,将各种牲畜通过这里送到宰牲亭屠宰,因此俗称鬼门关,平日无人敢近。
沿丹陛桥向北,宽阔的广场正中,矗立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上成就最突出的木构建筑:祈年殿。这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采取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建在高出地面 4 米的“中”字形基座上,是昔日北京城最高的建
筑之一。坛称“祈谷坛”,分三层,高约 6 米、占地 5900 多平方米,周围护
以汉白玉石栏,宏伟壮观,气度非凡。祈年殿殿高 32 米、直径 24.2 米,三层殿顶均覆以深蓝色琉璃瓦,呈放射状,逐次收缩向上,给人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之感。蓝色象征蓝天。大殿全部采用木结构,海水宝相花柱身,沥粉堆金,金碧辉煌。藻井内有木雕龙凤图案,相对地面中心的圆形大理石上有自然生成的龙凤花纹,上下映衬。殿内正面放着祭祀皇天上帝用的宝座,装饰精美。祈年殿前身为大祀殿,是合祀天地神的地方。乾隆时大修后改为祈年殿,专祀“皇天上帝”,因此大殿按敬天礼神的规格而建。殿高 9 丈,取
意九九阳数之极:殿中有 4 根龙井柱,象征 1 年 4 季;中层金柱 12 根,象征
1 年 12 个月;殿顶周长 30 丈,表示 1 月 30 天;外层有檐柱 12 根,象征 1
日 12 个时辰;内、外层柱数相加为 24 柱,象征 1 年 24 节令;三层相加有柱
28 根,象征天上 28 星宿;再加上顶部 8 根童子柱,为 36 柱,象征 36 天罡;
大殿宝顶有 1 短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意思。最有趣的是关于殿内正中地面大理石上龙凤石的传说,石上纹理颇象一条行龙和一只飞凤,据说石上原只有飞凤,一日,藻井上的金龙飞下地面戏凤,正赶上皇帝前来祭天,在石上下跪行礼,将金龙玉凤压到石头里面无法离开,就此形成了龙凤石。1889 年大殿失火后,石上的龙凤花纹便模糊不清了。
祈年殿两侧各有供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诸神牌位的配殿,殿北门外的“皇乾殿”过去储藏神版,现陈列着祭天用的“神乐”乐器。东门外有长廊、神库、神橱、宰牲亭、七星石等等。长廊共 72 间,呈“w”字形,专用于运送祭品。明清两代祭天都在日出前进行,因此祭品要在夜间运送。为此,廊
内设戳灯照明;七星石实为八块巨石,传说修天坛时选不准坛位,这时天上七星北斗落地,遂在落地之处筑坛。七块大石为七星,小块为北斗主星。此说殊不足信,这些石头并非陨石,石上花纹亦为人工削刻,可许多迷信的人常凿下小块碎石用以“避邪”。实际上,七星石为嘉靖设置,他相信道士的话,认为祈年殿东南方太空虚,于是设石以镇风水,至于那块小石是为纪念祖先而增置,设在东北方就是表示不忘本源。
远观祈年殿,洁白的坛体托起一座巍然大殿,殿上白云缭绕,穹隆苍苍、宝顶灿灿,四周古柏环抱,显得极为富丽,于是古人赞曰:“白玉高坛紫翠重,不是天宫似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