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候的砂锅居

清代,宫廷和王府有朝祭、夕祭、日祭、月祭的典制。祭神时,选用肉满膘肥的上等京东“鞭猪”。清定王府照例将撤下来的“神余”全猪赏给更房,更夫们吃不完,就设法拿肉换钱,开始是在王府西墙上开个小洞,做些非正式的买卖。有人见有利可图,于是便在清乾隆六年(公元 1741 年)在墙外盖起三间房,正式经营砂锅白肉,起个字号叫“和顺居”。据说开业时, 用一口直径约 3—4 尺的大砂锅在门前煮肉,令人瞩目,正好成为招徕主顾的店幌,所以,老北京人直呼其为“砂锅居”。日久,原名倒鲜为人知,店主为保持其已经形成的知名度,也便自称“砂锅居”了。

老北京流传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原来,砂锅居刚开业时,每天只卖一口猪,由于这种白煮肉有其独特

的风味,受到人们的欢迎,供不应求,等不到中午就全部卖完,只好停业,过午既使有客也下再接待。到 1937 年才改为整天营业,那句

流传很广的歇后语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

白煮肉通称“白肉”,本是满人从关外传进京城的吃法。就是把猪肉、内脏,放在盛清水的大砂锅里,不加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微火煮炖。煮好后捞出去骨、去皮、晾凉后切成厚 3—4 分的薄片,摆在

盘内。吃时,蘸以酱油蒜泥。

吃白肉配以烧、燎的白肉菜,合起来谓之“烧燎白煮”,是早年北京人家办喜寿事常用的席面。其中,“烧”简称“小烧”、“烧碟”,就是将白煮的猪肉、五脏用油炸成各种品种,主要菜肴有“炸卷里

脊”、“炸鹿尾”(读作“尾(yǐ)儿”)、“炸肥肠”等;“燎”就是把未煮的猪肉、头蹄等先用火将皮燎糊,再用温水泡软,刮去糊皮后呈金黄

色,再下锅煮制,主要菜肴有“糊时”、“糊肉”等。昔年,其卖法有整桌,半桌、一角(即 1/4),每桌的小烧碟随撤随上可多至 72 色、48 色, 一般则多为 32 色、24 色,这种席面是典型的满式肴馔。清代,

主食必为老米饭(仓米饭),民国后改为白米饭,泡上煮肉的白汤,汤中放些白肉未、韭菜未、酸菜丝、酱油之类,花钱不多,但别有风味。

民国期间,西四一带有数家白肉馆,为赶“新潮”,适应民国新贵们的口味,改为普通的山东馆,但这些后来者又竞争不过久已成

名的同类饭馆,因而被商业竞争的洪流所冲垮,只有砂锅居不见异思迁,坚持自己的特色,所以其营业和知名度传承 200 余年不衰。

今天的砂锅居是一家有职工 60 多人的中型饭庄,近几年基本上恢复了

10 年动乱中丧失的元气,恢复了很多传统风味,不仅经营散座,还能举办宴会,迎接国内外的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