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的”与“板儿爷”

时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在各种名贵轿车组成的车流中,时不时闪出一辆罩着彩色塑料蓬的三轮车。蹬车的满脸惬意,坐车的悠然自得,洒落一路的铃声吸引着路旁的行人,人们顿时明白:这就是北京近些年兴起的“人力的”。

老北京人几乎都见过当年北平街头的人力车,年轻人只有从老舍的《骆驼样子》里才能识得人力车。那时又称洋车,靠的是车夫用双脚跑。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力车被三轮车所取代,机械传动加快了行车的速度。解放后,由于汽车、电车的兴起,三轮车遭到了冷落,尤其是“文革”时期,三轮车成了剥削阶级欺压劳动人民的象征,认为蹬者是给无产阶级抹黑,乘者自然也会遭人谴责。谁都未曾想到,20 多年后,随着改革的春风,销声匿迹的三轮车重又出现在北京街头。1987 年,北京市对三轮车实行统一管理,正式恢复了三轮车的地位。为适应外地游客的需要,客座三轮车如雨后春笋, 几年时间就达到了几干辆的规模,堂而皇之地与奔驰、卡迪拉克、桑塔纳并列在北京各大饭店、宾馆、公园门前,听凭客人挑选。

蹬三轮的,北京人戏称他们为“板儿爷”。板儿爷讲究派,干活要有“份儿”。车,是全套铜活,挡灯耀眼、铃声悦耳,夏日遮阳、冬日挡风的外罩漂亮实用,有的车甚至装上了电风扇、录音机或小电视机。人,蹬起车来要有力沉稳,聊起天来要能说会侃,向客人介绍天文地理、街头巷尾、京城掌故、民情风俗。因此,要成“爷”,真得经过一番苦练才行。

“人力的”的兴起为北京待业青年开拓了一条求职出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北京乘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板几爷是外地人游览北京的好向导, 因此尤其吸引“老外”们的注意。乘“人力的”走大街、过小巷,七弯八拐地穿梭于北京的旮旯、小胡同,亲临观察北京人的日常生后,这是其它出租车无法做到的。为此外国一些报刊甚至都报道过北京的“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