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

北京昌平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这就是中外闻名的十三陵。陵区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埋葬着明代 13 位帝王、23 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和陪葬宫女等,故称“十三陵”。

明永乐五年(公元 1407 年),朱椽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风水术士在北京郊区找地建陵。永乐七年正式决定在昌平建陵,于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形制仿照明太祖在南京的孝陵。此后历经 230 余年,明代各皇帝除景泰帝外,都陆续在此建陵。十三陵东、西、北三面群山林立、如拱如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的门户, 被喻为守卫陵园的“青龙”、“白虎”,陵区大门正好建于两山之间。环山之中是洪水冲刷形成的小平原,陵区就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庭院。十三陵的陵园建筑具有宏伟壮观的唐代特色,外围是 80 里城堞坚厚的陵但,每陵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勾通各陵,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规模宏大的整体。如此集中的陵墓群是史无前例的。

十三陵大体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皇帝生前修的陵,修筑时皇帝附录: 明十三陵墓主一览表

经常亲自视察工程,时间不受限制,要修到皇帝满意为止。如成祖的长陵修了 18 年、世宗的永陵修了 12 年、神宗的定陵修了 6 年;二是因皇帝在位时间短或者因其它原因生前未曾建陵,死后限于葬期紧迫,陵墓规模往往较小。如仁宗的献陵 3 个月告成、英宗的裕陵 5 个月完成、宪宗的茂陵 8 个

月合成;三是皇帝生前、死后均未建陵,而葬在他人墓中。如光宗只做了 29 天皇帝就死了,当时国库空虚,其父神宗尚未葬,于是将光宗葬入景泰洼, 这是景泰帝为自己修的陵墓。后来景泰帝被英宗废掉,死后按王位礼葬在金山,景泰洼正好归属光宗,称庆陵。明代最后一帝崇祯生前也未及建陵,死后只好葬在他的田贵妃墓中。

按传统礼制规定,祖陵居中,规模也最大,以后各帝按左昭、右穆顺序埋葬,规模也应逐代减小。但十三陵却非如此,因地势关系没按顺序排列, 规模也有后来居上的,如裕、茂、泰、康四陵由东向西排列,规模也超过前代献、景二陵,后来的永、定二陵又超过了这四陵。明初的埋葬制度是一帝一后。如朱棣长陵合葬徐皇后、仁宗献陵合葬张皇后、宣宗景陵合葬孙皇后。自英宗裕陵开始陵内有两个皇后,其后除定陵有两皇后外,茂、水、昭、庆四陵均是三个皇后。因此陵内有 13 个皇帝,却有 23 个皇后。明制规定,陵

墓每年大祭 3 次(即清明、中元、冬至),小祭 4 次(即元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谒陵耗费巨大。

十三陵建成后就常常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时。此前,清太祖崛起东北,明天启皇帝就命人捣毁了清入在房山的祖坟,以为这样能够破坏清人风水。结果清兵入关后,也采取了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乾隆当政时,为拢络汉人,曾下令修缮明陵。1914 年,当地豪绅争夺产权, 明陵再次遭到破坏。如今,十三陵这个原先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已回到人民手中,成为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 44 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