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

雍和宫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南北长约 400 米,占地 66400 平方米,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

雍和宫建于 1694 年,是清康熙皇帝四子胤祯的官邸,当时称“雍亲王府”。胤祯继承皇位为雍正,将雍亲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宫内设“粘竿处”,也就是捕杀异己、铲除政敌、刺探情报的特务机构,豢养了不少打手和刺客。清代著名“血滴子”的故事就来源于此。雍正暴卒于西郊圆明园后,乾隆继位,为给父亲停灵并显示行宫气氛,下令将雍和宫中路殿宇的绿瓦全部换为黄瓦。1744 年正式将雍和宫改建成喇嘛庙,并从蒙古招来 50O 名喇嘛入居。这一方面是为减免雍正在世时杀人太多的罪孽,另一方面也是为安抚蒙、藏两地区的宗教信徒,可谓一举多得。此后,雍和宫屡加修建, 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辛亥革命后的 1915 年,雍和宫正式售票开放,但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到解放前夕,这里已是杂草丛生,宫墙残破,一片荒败景象。解放后, 雍和宫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修膳,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十年动乱时期,红卫兵们曾闯进寺院,扬言要将雍和宫彻底砸烂。在这紧急时刻, 周恩来总理下令将雍和宫暂时封存,雍和宫这才得以摆脱厄运。

雍和宫的全部建筑严格按照南北中轴线建造,相互对称,外型庄严,寺院本身自南向北逐渐升高,这种阶梯式的构造恰当地显示了它浓厚的宗教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