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抗日战争期间,笔者正是少年时代,曾偶然看到日本出版的一套日文版

《世界风俗史大系》,大 16 开精装烫金本,可谓富丽堂皇。该书多至几十卷, 图文并茂,其中卷二是“支那”北京专册,刊载了中国北京各大名胜古迹及市井风俗,内有许多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我被它所吸引,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地一口气把它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心里便产生了一个念头,等我长大成人,一定要写出一套比这更好的反映古都北京的书,让它后来居上, 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鸽,飞向亚洲,飞向世界。

然而,愿望虽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却并非实绩。

30 年来,在浩翰的书海中,我所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些凭吊前朝,发古人之幽思的“梦余录”、“梦华录”之类的小册子,且古腔古调,不能令人满意。40 年后,已力不从心,虽写了几本有关北京史地民俗的书稿,被一些出版社选中,但亦未能如愿。

今春,蒙同好郭子升先生推荐,“中国民俗·旅游丛书”编委会盛情约我撰写《古都北京的民俗与旅游》。本来,我手底下已有两本应承下来而尚未完成的书稿,由于日夜兼程地突击,搞得身心交困,再承新约己无力招架。但出于事业心,也是不负出版界朋友们的信任,便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不过,说实在的,由于自己学识浅陋,深感受之有愧。好在编委会慨允我与首都博物馆硕士研究员、青年学者刘宁波同志一起合作。这样,我就有了主心骨儿,同时,感到十分荣幸。尽管气候炎热,我们淋汗挥毫,但终于毕其功于一季,了却了青年时代的心愿。

民俗学家胡累青先生说得好,民俗是一种凝聚力,“正是民俗的一个一个的小单元构成一个民族⋯⋯民俗是文化。国家不论大小,凡是民俗越发达越讲究的,其文化必定越高,越不可征服。因为民俗是一种内聚力⋯⋯民俗是历史,一个民族总有一种历史的骄做,这种骄做便是民心团结的原动力, 而民俗正像伟大的古迹一样,便是这种心态的提醒者⋯⋯民俗便是美。历史有两个车轮,一个是科学,一个是美,正好,前者是物质,后音是精神,而民俗是美的体现者,宛如一个方便的载体。北京人有审美的天性,所以,北京人的民俗一向厉害。中国的希望,也许,就在于把科学的利用和美调和起来。那时,中国能产生出黄金时代。”

正是因为这样,我与刘宁波先生在该丛书编委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欣然命笔,攒成此卷,权且作为献给“95 民俗旅游年”的一件小小礼物!它不是什么成熟的作品,而是两个学生向全国以及海内外的读者交上的

一份“暑假作业”。其中谬误、遗漏定然不少。读者是我们的老师,那就敬请不吝评判吧!

常人春 1994 年 9 月 12 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