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美不备的北京玉雕

北京玉器历史悠久,商代、汉代墓穴中就出土了不少珍贵的玉器,其中玉壁、玉舞人以及玉觹等十分精美,是北京玉器技艺精湛的历史见证。此外, 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石亭中的“渎山大玉海”在中国玉器中实为罕见,是北京玉器之珍宝。

相传金、元时代,道士邱处机曾在北京设玉作,传授治玉技艺,故玉器行尊他为祖师。那时,北京玉器的生产除器皿等陈设品外,还专做金属器皿炉、鼎上的玉盖及其“玉镶金”器物等新品种,颇有特色。

从民间和故宫所藏玉器的数量和质量看,明初是中国玉器和北京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明代官府工作,隶属于御用监。民间玉器的生产,据《天工开物》记载“中国贩玉者,东人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反映了当时帝都玉器业盛况的一个侧面。

清代玉器的发展和提高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尤其是乾隆年间,其所用玉的品种,数量之多,作品样式之繁,相玉水平之高以及技艺之精湛,都己达到空前之境界。

清代玉器可分三大类:一类为高级陈设品,如山子、洗子、瓶、炉、鼎、如意等;一类为服装上的装饰用品,如凤冠、霞帔上的玉饰、佩、坠、扳指, 以及玉带、簪花等;另一类是结合生活实用的装饰品,如餐具、茶具、车饰、轿饰,以至家具嵌饰等等。

民国后的十几年,北京玉器大量涌流于欧美各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一度影响玉器外销,但战后欧美以及日本的经济复苏使出口贸易又大力兴盛。这时,北京的玉器作坊林立,沙沙磨玉之声不绝于耳, 工作的从业人员已达 6000 余人。但好景不常,日寇侵华后,由于交通阻隔,

玉料来源不畅,产品滞销。至 40 年代末,玉器行业已奄奄一息。

建国后,北京玉器迅速愈合了自己的创伤,开始大踏步前进。“十年浩劫”后,玉器行业已经有了 17 个生产单位,包括农村玉器加工人员,形成了一支近万人的队伍。其产品亦不断涌向国际市场。

值得骄做的是 1988 年 6 月,北京象牙雕刻厂为世界佛教协会雕刻了一尊

“滴水观音”。雕像高 1.96 米,连座共高 2.24 米,重约三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碧玉观音像。这尊雕像通身深绿色,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柳枝,柔目轻垂,合威不露,其造型颇力丰满,富于唐代风韵。这一杰作堪称是北京玉器雕刻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