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湾地区的冲突和战争
两伊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早就存在边界争端、民族纠纷和教派矛盾。70 年代以来,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和两国政局的变化,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终于导致了一场持续 8 年之久的边界战争。
伊朗属于伊斯兰国家,但不属于阿拉伯世界。它的主要民族是波斯人, 多数是什叶派教徒。伊拉克以阿拉伯人为主体,虽然什叶派教徒占人口半数以上,但掌权者历来都是逊尼派教徒。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两国共同边界1280 公里,南段以阿拉伯河为界,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两国的重要石油基地和油港都集中于此。阿拉伯河是伊拉克的唯一出海口,也是伊朗油船的通道。长期以来,两国一直在争夺这一水道。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胡齐斯坦省居住着 200 多万阿拉伯人,他们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而在伊拉克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又受到伊朗的支持。在北部地区,两伊境内都有库尔德人,他们的反政府活动又分别受到对方政府的支持,这也加剧了两伊的对立。
1968 年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通过“7·17 革命”掌握了政权。萨达姆协助贝克尔执政。1975 年贝克尔身体欠佳,萨达姆便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他奉行泛阿拉伯主义,企图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在经济方面,1973—1975 年伊拉克完成了石油国有化,急需发展石油工业,为此
必须解决阿拉伯河道的争端问题。1975 年 3 月 6 日,在阿尔及利亚布迈丁总统的斡旋下,萨达姆与巴列维国王达成了重新划定边界的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两国在阿拉伯河的边界全部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定。同时,伊朗许诺停止支持库尔德人武装威胁伊拉克北部油田的活动。
70 年代后期,伊拉克石油经济高速发展,1975 年产油量 11 310 万吨,
1979 年增至 17 500 万吨,石油收入从 75 亿美元增至 199 亿美元。萨达姆从苏联、西欧购置了大量现代化武器,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霍梅尼伊斯兰革命的胜利不仅阻碍了他的地区霸权主义计划的实施,而且霍梅尼的“革命输出”方针还对伊拉克造成了威胁。1978 年霍梅尼在流放伊拉克的危难之际,曾被萨达姆驱逐出境,原因是他公开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反对萨达姆。这些旧仇新怨使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 年 9 月 17 日,伊拉克议会通过了废除阿尔及尔协议的决定。还规定一切通过阿拉伯河的船必须悬挂伊拉克国旗,向伊交纳通行费。伊朗认为此举是对它的宣战,立即进行战备动员。
1980 年 9 月 22 日,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突然袭击德黑兰、设拉子等 15 个城市,23 日凌晨出动 5 个师、1000 余辆坦克分三路越过边境、占领了伊朗 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伊朗仓促应战,损失严重,但在阿瓦士、阿巴丹等城镇抵挡住了对方的攻势。1982 年 3 月,伊朗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大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7 月 13 日又发起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强大攻势,越过边境进攻巴士拉,从此主战场转入伊拉克。双方相互袭击对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和油船,进行了“袭城战”、“袭船战”等,战争中还使用了化学武器,伤亡惨重。战争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双方经济都陷入困境。战争中,叙利亚、利比亚支持伊朗;埃及、约旦、科威特、沙特等支持伊拉克,阿拉伯世界再次面临分裂。
1987 年 7 月 20 日,联合国通过了要求两伊停火的 598 号决议。伊拉克表示接受,伊朗则坚持要在惩办战争祸首、推翻萨达姆之后才停火。1988 年春,伊拉克向伊朗发射了大量苏制“飞毛腿”导弹,并准确地打到德黑兰, 对伊朗威胁很大。同年 4 月又发动“斋月行动”攻势,收复法奥失地。7 月12 日再次攻入伊朗,占领了 1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 7 月 16 日主动撤军, 萨达姆提出了关于结束战争的五项原则。18 日,伊朗也改变了强硬立场,宣布接受 598 号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调解下,8 月 20 日正式停战。据估计,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死亡约 100 万人,伤 150 万人,超过了朝鲜战争;经济损
失高达 9 000 亿美元,超过了越南战争。
伊拉克、科威特冲突与海湾战争 两伊战争结束后仅一年零十个月, 伊拉克又与盟友科威特反目,发生武装冲突,海湾地区再次出现危机,并终于发展成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
伊拉克、科威特争端由来已久。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本是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摆脱英国统治后应归属伊拉克。早在 1961 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时,伊拉克就曾打算对其诉诸武力,在阿盟的调解下,1963 年伊拉克才被迫承认科威特独立。70 年代石油经济的发展使伊科矛盾尖锐化。首先是边界油田之争,鲁迈拉油田横穿两国 120 公里的边界,油田呈锅底状地层结构,“锅底”在科境内,故伊的采油量总是低于科,为此,双方不断发生争执。其次是出海口之争。伊拉克希望在面向波斯湾的开阔水面建港,以输出石油,向科威特提出割让沃尔拜岛、租借半个布比延岛的要求,答应以供给阿拉伯河的淡水为代价进行交换,但遭到科的拒绝。伊对此十分不满。两伊战争使伊
拉克损失了 2 000 亿美元,欠外债 700 多亿美元,其中欠科威特 150 亿美元, 国库空虚,经济陷入困境。萨达姆的如意算盘是,如果伊拉克与科威特合并, 伊拉克不仅可凭借科的财富缓解经济困难,而且可拥有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20
%,在欧佩克内就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可能掌握国际油价的控制权。如果油价能上调,就可增加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增强称霸海湾的实力。1990 年 7 月伊拉克、科威特就争议问题在吉达进行谈判,8 月 1 日谈判破裂。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当科威特人还在沉睡时,伊拉克出动 10 万大军、
350 辆坦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仅用 9 个小时就占领了科王宫,2 万科军被击溃。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身亡,埃米尔及王室成员逃往沙特。8 月 8 日,伊拉克宣布与科威特“合并”。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联合国接二连三通过制裁伊拉克的决议。
伊拉克的地区霸权主义行为是对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大国霸权主义计划的挑战。美国为了它在海湾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为了维护西方的经济命脉以及显示它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布什政府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行动立即作出反应。8 月 7 日,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在海湾地区部署军队,并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并布署了一支由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多国部队,以阻止伊拉克袭击沙特阿拉伯。经过 160 天的
调兵遣将,多国部队在海湾的总兵力已达 70 万,战舰 400 艘,作战飞机 2 000
架,坦克 4 300 辆,大炮 2 300 门,还配备有“爱国者”式和“毒刺”式导弹、F—117 隐形轰炸机、B—52 远程战略轰炸机、MIAI 主战坦克等先进武器。在此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和各国代表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而进行了穿梭外交。美国、伊拉克代表也在日内瓦进行了直接会谈。1991 年 1 月 5 日,布什
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伊拉克在 1 月 15 日不从科威特撤军,它将面临可怕的后果,但遭到萨达姆的断然拒绝。伊拉克在科威特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伊拉克共有 120 万军队,驻前线总兵力达 55 万人,拥有坦克 5 600
辆、飞机 774 架、舰艇 60 艘。
1991 年 1 月 17 日晨,多国部队以其空中优势对巴格达进行大规模持续的空袭。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了。整个战争以空袭、反空袭的方式进行。多国部队每天出动 2 000—3 000 架次飞机,发射各种导弹,轰炸伊拉克的通信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核、化武器基地以及伊军主力共和国卫队。连续 30 天“地毯式”的超饱和轰炸,切断了前线伊拉克军队与后方的联系。伊拉克军队虽向沙特、以色列发射了“飞毛腿”导弹,但大都被美制“爱国者”导弹拦截。
2 月 24 日凌晨,多国部队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进攻,从三个方向、兵分四路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切断伊拉克军队供给线和所有的退路。仅用 100 个小时,伊拉克军队便溃不成军。27 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的决议。28 日零时,多国部队停止一切进攻,战争基本结束。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战争,电子战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美方宣布,伊拉克军队死伤 10 多万人,被俘 17.5 万人,而多国部队伤亡、失踪
共 600 余人,其中美国军队死亡 79 人。大部分中东国家卷入了这次战争。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多数国家支持并参加多国部队,只有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少数国家支持伊拉克,阿拉伯世界再次陷入分裂,大国的插手使中东地区危机四伏,形势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