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的新发展
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无论是亚非拉国家还是欧洲国家;无论是被占领区人民还是非占领区人民都高举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旗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法西斯战争也是一场世界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斗争的勇气,促使原来已经存在的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有了新的发展。它们主要是:
尼赫鲁主义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印度国大党主席。他自称是甘地主义的继承人,但实际上尼赫鲁主义与甘地主义已有许多不同之处。它不像甘地主义那样包含着许多宗教伦理内容,也没有把非暴力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它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1944 年尼赫鲁在监狱中写了《印度的发现》一书,指出:“在印度民族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能有最后的和平,虽然暂时的妥协和调整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他还强调:“在任何被奴役的国家中民族自由是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但他又说:“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作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他认为独立后的印度在领域上应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殖民统治,所以在他的民族主义中还包含着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他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 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在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曾表示:“我
① 会议原订在巴黎举行,由于法国政府拒给一些国家的代表签证,结果在布拉格也同时举行会议,作为巴黎会议的组成部分。
不喜欢共产主义者,”但又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哲学替我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他提出,“解决世界和印度问题的唯一钥匙在于社会主义。” 还提出了“如何使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任务。这就使他的民族主义又加上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色彩。
苏加诺主义 苏加诺(1901—1970),印度尼西亚国民党创始人之一。1930 年 12 月因在万隆荷印殖民法庭上发表题为《印度尼西亚控诉》的辩护词而成名。1941 年他写了《苏加诺谈苏加诺》一文,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纳沙贡是印尼文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1945 年 6 月 1 日他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第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第二是国际主义或人道;第三是协商制或民主;第四是社会繁荣。第五个原则应该是: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他认为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是互相制约的, 国际主义可以抑制狭隘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如果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可以避免西方社会的许多弊端。于是,他又将“五基”改变为“社会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信仰神道”,最后又将其归并为一个“互助合作”。这一思想一直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和建国中的指导思想。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东已兴起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二战期间在叙利亚又兴起了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1940 年由曾留学巴黎的大马士革中学教师米歇尔·阿弗拉克(1901—)和律师萨拉赫丁·比塔尔(1912—1980)筹建阿拉伯复兴党。他们从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教义出发,又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日耳曼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吸取某些思想, 发表了《阿拉伯的统一高于社会主义》等小册子,提出“复兴阿拉伯”、“阿拉伯社会主义”等口号。1946 年在大马士革创办《复兴报》,1947 年 4 月 7 日举行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章,系统阐述了该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原则:(1)在阿拉伯本土范围内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自由;(2)相信阿拉伯民族具有有觉悟、有创造力和有活力的特殊品质;(3)相信阿拉伯民族负有促进人道主义的特殊使命,即要有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他们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公正的、理智的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这些主张后来被概括为“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1950 年阿拉伯复兴党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该党是泛阿拉伯政党,除叙利亚外,在伊拉克、约旦、黎巴嫩、科威特等国都建立了支部,所以,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在阿拉伯世界有广泛的影响。
泛非主义 战前已有泛非运动。它是由美洲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黑色人种思想启蒙运动。1919 至 1927 年在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1868—1963) 的领导下曾举行过四次泛非大会,其纲领口号是:“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分散活动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是该运动与非洲大陆的反帝、反殖斗争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更明确的斗争纲领。1945 年 10 月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举行第五次泛非大会,杜波依斯任主席, 来自西非的恩克鲁玛、东非的肯雅塔、南非的亚伯拉罕斯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学者乔治·帕特莫尔负责各种会务工作。共有 200 余位代表,大部来自非洲,这反映了泛非运动开始以非洲人为主体,并具有了相当的群众性。会议通过《告殖民地列强书》和《告殖民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书》,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行动纲领。过去,泛非主义主要强调恢复黑人的尊严和平等权利
等问题,强调请愿和呼吁的斗争方式,现在则强调“必须摆脱外来帝国主义的控制、取得政治和经济自由”,并主张采取罢工和抵制等积极的斗争方式。会议首次提出了非洲统一问题,呼吁全非洲的团结。泛非主义对非洲独立运动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泛非运动像是一座学校,培养了一代非洲独立运动领导人。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 地区性强、派别林立,历来是拉美民族主义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拉美民族资本的发展,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稳健派或激进派的民族民主主义都有了新的发展。战争结束时,尤以危地马拉的阿雷瓦洛的民族改良主义令人瞩目。1944 年 10 月 20 日起义后, 阿雷瓦洛当选为总统,他效法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方针,提出了反对美国垄断资本和封建大庄园制的改革措施。与此同时,秘鲁的德拉托雷和哥伦比亚的盖坦的民众主义也颇有影响。早在战前他们就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1945—1948 年德拉托雷领导的人民党在秘鲁国会两院中拥有多数;1946 年哥伦比亚掀起盖坦运动,并拥戴盖坦为总统候选人。1948 年盖坦在第 9 届泛美会议上谴责美国干涉拉美内政,使其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他们坚持民族独立和拉美团结的思想,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德拉托雷还提出了“拉丁美洲是属于印第安人的”的口号。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实行议会民主和多阶级合作。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不适合拉美国情的论点, 但是为了争取选票,并不反对与共产党合作。随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拉美民族主义派别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