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国际关系一、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苏联是一个决定性因素。1991 年 12 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 40 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甚至本世纪最重大的事变之一。这一事件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而且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缓和与紧张并存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缓和与和平,紧张与动荡并存的两种趋势。由于战后 40 多年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的终止,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可能性增长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是,建立在东西方力量平衡之上的世界旧格局一旦瓦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失衡、紊乱、矛盾和冲突便出现了。原苏联的版图上先后出现了 15 个主权独立国家;南斯拉夫一再分裂,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一些地区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从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山脉, 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一条危险的“地震带”。一些地区的人民再次生活在战乱之中。在这些传统多民族混居的地区,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条件下爆发出来,并和侵略扩张欲望、领土争端、政治经济利益、宗教纷争相互交织。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就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

可见,两极格局瓦解后,天下仍不太平。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两极格局瓦解后,大国的安全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苏联解体,美、苏核大战的恶梦已不复存在,西方阵营各国因核战争的威胁的消失而对美国的依赖减少,加之 90 年代初以来的经济衰退和由此引起的政治、社会动荡,使美国等大国都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能力。

经济利益与经济“冷战” 两极格局瓦解也使国际上的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以美、欧、日三极为主体的西方国家间的矛盾随之突出起来。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共同对手的消失,也动摇了西方政治联盟的基础, 昔日的盟友,变成了在经济竞争和主导权争夺上的主要对手。1992 年以来, 这些国家的经济摩擦和贸易战日趋激烈,以致有人认为东西方冷战已为西方经济冷战所代替。

当然,西方国家间除了矛盾和斗争的一面,还有协调与合作的一面。但无论如何,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华盛顿邮报》不无悲观地写道:“美国与其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

东西方力量失衡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使东方即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并经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力量对比变化有利于西方。西方国家正进一步介入原苏联和东欧的内部事务,希图使那里的演变变得不可“逆转”。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则正在加强压力,公然以是否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以“推进民主化”、“尊

重人权”作为附加条件,竭力干涉这些国家内政,强制改变他们的社会性质。但是,不管道路多么曲折,社会主义的重新走向高潮并最终在全世界取

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事实上,东欧不少人已开始体会到资本主义是一场灾难。美国《华尔街日报》1991 年 9 月 18 日以“罢工、衰退和弊端使许多人重新考虑资本主义道路”为题,报道了波兰工人对过去的怀念。1993 年 10 月 22 日该报再次以“帮助推翻共产主义的人们面临着高物价和失业”为题报道说,许多人已意识到“迄今为止,这场革命(指 1989 年东欧剧变——引者)只是为占人口 10%的人们搞的”。

南方战略地位的暂时下降 两极格局结束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变成了与西方直接对阵。第三世界已无东西方矛盾可以利用。原苏联为扩大自己的影响, 曾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各种经济优惠。苏联解体后,不仅不再提供这类援助,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反而同第三世界国家争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新形势下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把“政治民主化”、“人权”作为经济合作的前提条件,引起或加剧了一些国家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已。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数目也由 70

年代的 36 个增至 1992 年的 46 个。

但是,第三世界在逆境中团结自强的意识不断提高,更加重视南南合作, 反对强权政治和不合理的经贸关系。在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以比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给整个第三世界以鼓舞。那种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三世界也不复存在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第三世界仍然是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主力军。